醫療常識★長達2年沒嗅覺錯認過敏害的 她拖到視力也模糊才知腦膜瘤

▲腦部電腦斷層掃描圖顯示嗅溝腦膜瘤位置。(照/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時隔2年,終於聞得到自己最喜歡的水果味!50歲的吳女士過去2年多來沒有嗅覺,原以為是嚴重過敏性鼻炎害的,但因為視力也越來越模糊,就醫透過電腦斷層掃描才發現腦部長了一顆6到7公分的腫瘤,確診為「嗅溝腦膜瘤」,緊急開腦做腫瘤切除手術,切片檢驗為良性,術後即恢復視力以及找回嗅覺。

台北慈濟醫院神經外科醫師黃國烽表示,腦膜瘤是起源於蜘蛛膜顆粒細胞的原發性腫瘤;大部分腦膜瘤長得很慢,可能存在5到10年,所以被發現時通常已長得很大,其中97%的腦膜瘤是良性的,另3%可能表現惡性特徵。

其中長在前顱窩底篩板及其後方的腦膜瘤稱為嗅溝腦膜瘤,可分為單側或雙側,單側較多見,也可能一側腫瘤為主,再向對側延伸。

黃國烽說,逐漸失去嗅覺,是嗅溝腦膜瘤的早期症狀,若單側無嗅覺,則可判斷腫瘤位置在單側,只是許多單側嗅覺障礙,會因另側補償,而被忽略;但如果腫瘤已橫跨兩側,則雙側嗅覺都喪失,又容易與過敏性鼻炎症狀混淆。

除此之外,視力減退,也是嗅溝腦膜瘤的常見症狀。黃國烽表示,因腦部腫瘤會讓顱內壓增高、視盤水腫和繼發性萎縮,使得視力減退;也可能向後發展直接壓迫視神經,造成單眼或雙眼視力障礙。甚至腫瘤會影響額葉功能,可能引起精神症狀,出現興奮、幻覺和妄想情形,或因顱內壓增高而反應遲鈍和精神淡漠,少數還可能癲癇發作。

黃國烽指出,嗅溝腦膜瘤大部分是隨機發生,成因至今未明,少部分病人是因為家族遺傳的基因問題所引發,文獻資料顯示,嗅溝腦膜瘤發生以女性居多,年齡分布以50到70歲最常見,因此有醫界人士認為,停經及更年期的身體變化可能與腫瘤的生長有關,手術切除腫瘤是嗅溝腦膜瘤的典型治療方式。

黃國烽強調,嗅溝腦膜瘤的嗅覺漸漸喪失、視力減退,以及出現精神症狀等情形,多是漸進式出現,也常與其他病症混淆,因此不易被發現,而延誤治療,一旦嗅覺或視力出現異常,務必提高警覺。

照片來源: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撰文/林玫妮、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讓人聞之色變的癌症(惡性腫瘤),自民國71年起,已是國人前10大死因的第一位,屢屢蟬聯、居高不下。因應著這樣狀況,不只醫院,坊間更推出了各種預防、治療癌症的方法,舉凡一滴血檢測、生物晶片檢查,或是一些尚無醫學論證的偏方,不論是真是假,仍有許多癌友努力...

閱讀詳情 »

放暑假了,炎炎夏日好容易讓人全身無力,甚至有些喘不過氣!長庚醫院中醫內兒科高定一主治醫師表示,炎夏高溫常易引發中暑,想要預防中暑,除了留意環境溫、濕度以及多喝水之外,亦可適度按摩風池、大椎、曲池、內關、合谷穴等5大穴位,幫助身體退熱消暑喔!  夏日炎炎、豔陽高照,一走到戶外就能立即感受體溫升高、滿身...

閱讀詳情 »

▲消基會隨機購買22件市售葡萄糖胺產品進行檢測,今公布檢測結果。(圖/楊寧芷攝 , 2017.07.10) 台灣社會結構改變,老年人口比例逐年增加,退化性關節炎等慢性疾病越來越常見,許多民眾會購買葡萄糖胺相關產品,希望藉此保養關節。但市售葡萄糖胺產品種類繁多,為瞭解品質,保障消費者權益,消基會於今...

閱讀詳情 »

  最近天氣炎熱,氣溫常常飆破30度,大家以為夏天孩子們的過敏性鼻炎、氣喘症狀會稍稍減緩,但阿包醫生要提醒各位爸媽,還是不能掉以輕心唷! 秋冬門診時,最常聽到父母的問題都是:「怎麼一換季就這麼嚴重?」、「我都有定期清潔環境呀!」、「一起床就狂打噴嚏停不了到底該怎麼辦?」…看...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