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長達2年沒嗅覺錯認過敏害的 她拖到視力也模糊才知腦膜瘤

▲腦部電腦斷層掃描圖顯示嗅溝腦膜瘤位置。(照/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時隔2年,終於聞得到自己最喜歡的水果味!50歲的吳女士過去2年多來沒有嗅覺,原以為是嚴重過敏性鼻炎害的,但因為視力也越來越模糊,就醫透過電腦斷層掃描才發現腦部長了一顆6到7公分的腫瘤,確診為「嗅溝腦膜瘤」,緊急開腦做腫瘤切除手術,切片檢驗為良性,術後即恢復視力以及找回嗅覺。

台北慈濟醫院神經外科醫師黃國烽表示,腦膜瘤是起源於蜘蛛膜顆粒細胞的原發性腫瘤;大部分腦膜瘤長得很慢,可能存在5到10年,所以被發現時通常已長得很大,其中97%的腦膜瘤是良性的,另3%可能表現惡性特徵。

其中長在前顱窩底篩板及其後方的腦膜瘤稱為嗅溝腦膜瘤,可分為單側或雙側,單側較多見,也可能一側腫瘤為主,再向對側延伸。

黃國烽說,逐漸失去嗅覺,是嗅溝腦膜瘤的早期症狀,若單側無嗅覺,則可判斷腫瘤位置在單側,只是許多單側嗅覺障礙,會因另側補償,而被忽略;但如果腫瘤已橫跨兩側,則雙側嗅覺都喪失,又容易與過敏性鼻炎症狀混淆。

除此之外,視力減退,也是嗅溝腦膜瘤的常見症狀。黃國烽表示,因腦部腫瘤會讓顱內壓增高、視盤水腫和繼發性萎縮,使得視力減退;也可能向後發展直接壓迫視神經,造成單眼或雙眼視力障礙。甚至腫瘤會影響額葉功能,可能引起精神症狀,出現興奮、幻覺和妄想情形,或因顱內壓增高而反應遲鈍和精神淡漠,少數還可能癲癇發作。

黃國烽指出,嗅溝腦膜瘤大部分是隨機發生,成因至今未明,少部分病人是因為家族遺傳的基因問題所引發,文獻資料顯示,嗅溝腦膜瘤發生以女性居多,年齡分布以50到70歲最常見,因此有醫界人士認為,停經及更年期的身體變化可能與腫瘤的生長有關,手術切除腫瘤是嗅溝腦膜瘤的典型治療方式。

黃國烽強調,嗅溝腦膜瘤的嗅覺漸漸喪失、視力減退,以及出現精神症狀等情形,多是漸進式出現,也常與其他病症混淆,因此不易被發現,而延誤治療,一旦嗅覺或視力出現異常,務必提高警覺。

照片來源: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農曆春節剛過,不少人在假期中餐餐吃得豐盛,加上生活作息不規律,心寬體胖之下體重平均飆升2至4公斤,然而減肥方式琳瑯滿目,針對惱人的贅肉該如何消除?相信多數人對於時下流行的生酮飲食法應該不陌生,但要想有效快速且健康的減肥,達到成效後又不易復胖,正確執行生酮飲食就顯得格外重要。 生酮飲食法近年來頗夯,...

閱讀詳情 »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琪拉編譯) 去年十二月,歌手艾莉西亞凱斯在自己的IG上放了一支影片。影片中她對著一面方形鏡子跳舞。有趣的是,這面鏡子裡,還有另外一個畫面,一個運動教練陪她一起跳。 許多名人都是這面鏡子的愛好者。包括瑞絲薇絲朋、Lady Gaga、葛妮絲派特洛、凱特哈德森、以及珍妮佛安妮斯頓。在...

閱讀詳情 »

從抓取食物到使用餐具,對寶寶來說不只是練習使用餐具而已,背後更包含著上肢肌肉與關節運用的熟悉,看似簡單的練習,對寶寶的動作發展來說卻意義重大。 寶寶剛出生時,如同一張白紙,甚至對於自己具有軀幹與四肢都尚未有認知,但會隨著月齡增加逐漸有感覺,即會開始練習並學習運用身體的肌肉,以完成各部位動作的發展。...

閱讀詳情 »

1名9歲女童因發燒嘔吐就醫,診斷為急性腸胃炎,經服藥後症狀緩解,但過2天家屬卻察覺她的活動力下降,腹痛且呼吸急促,到台北慈濟醫院掛急診,兒科部醫師謝秀盈詢問病史得知,女童1個月前開始有多喝、多尿的現象,體重2周內下降約4公斤,抽血發現血糖值高達423mg/dL,且血中有酮體,診斷為糖尿病併發酮酸中...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