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陪孩子這樣玩遊戲放電 媽媽不崩潰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陪孩子這樣玩遊戲放電 媽媽不崩潰

為了配合防疫,大家都乖乖在家,學齡前的孩子們課程停擺,外出上課及跑動的機會減少,原本規律的作息大亂,呈現家長頭痛、孩子難受的狀況。學齡前的孩子正值成長階段,身體的大肌肉需要透過各式翻滾、爬、跑、跳的動作來鍛鍊,小肌肉也需要進行各式抓握、撕貼、搓揉、組裝等操作動作來訓練,此時若沒有合適的活動可參與,孩子便會用「搗亂」的方式來釋放自己的電量,讓家長頭疼不已。衛福部草屯療養院職能治療師蔡欣芸提供以下方式,幫家長度過這個非常時期。 

親子互動遊戲
「玩樂」是孩子重要的職能,也是學習的重要媒介,親子一起玩效果更好,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孩子進行靜態操作類的專注力有限,在遊戲安排上建議動靜交替,孩子可以玩得更開心。

1.氣球遊戲
*空降氣球
孩子雙手抱住箱子/鍋子/籃子,家長從高處將氣球放下,讓孩子去接,過程可以練習孩子的手眼協調及肢體動作協調能力,氣球落點的不確定性也能增加遊戲的樂趣。熟悉之後,角色互換,可以讓孩子爬上凳子、沙發或床上丟氣球,讓家長來接。

*你拍我接
家長將氣球拍向孩子,孩子雙手環抱將氣球接起,可調整氣球的方向及遠近來增加遊戲的難度,挑戰孩子手眼協調及身體的移動能力。熟悉之後,可以進階調整兩人互拍,更加挑戰孩子的手眼協調及動作計畫能力。 

2.紙張遊戲
可以利用過期的廣告單、孩子常用的色紙等來進行遊戲,例如撕成長條、撕成小塊、搓成小球、投入瓶子、貼成作品等。好玩之餘,孩子也可以練習掌內操作、雙側協調及工具使用的能力。進行時家長可加入各種好玩的比喻,陪孩子發揮想像力,例如「來~我們來把紙撕成細細長長的麵條」「我們一起把這些小球黏在紙上,黏成一隻大恐龍」年紀大一點的孩子,可以將「手撕」改成「剪下」,增加使用剪刀的經驗。

3.歸位遊戲
透過一些遊戲讓孩子邊玩邊收拾,減少事後家長整理環境的工作量。家長可依孩子「視覺搜尋的能力,在散落的玩具中挑出幾樣在孩子面前,大一點的孩子可以直接從玩具堆中挑選,由家長發號司令,請孩子將指定物品放進玩具箱裡,指令的長短可依孩子的理解能力調整,循序增加難度,如「車子」、「藍色的車子」、「請將藍色的車子放入箱子裡」。玩具箱可以擺在一段距離外,在孩子拿好玩具後,請他跑去放進箱子裡,再跑回來,增加活動量的消耗。

生活作息練習
防疫在家,親子相處時間增加,除了親子遊戲時間,爸爸媽媽不妨也放慢生活腳步,邀請孩子一起參與生活事務,強化孩子與生活的連結,家長在耐心等待孩子操作的同時,也可以觀察孩子在操作各項家事時的能力狀況,適時提供適量的協助,讓孩子能從生活經驗中練習各種日常操作能力。

1.自我照顧
刷牙、擦臉、穿衣等自我照顧活動,是孩子每天例行的生活事項,爸爸媽媽可以挑選孩子可以完成的部分讓孩子操作,例如打開水龍頭、擰乾毛巾、穿衣時自己將手伸出來等,豐富孩子的操作經驗,同時也增加孩子的對身體部位的認識。

2.家事處理
食材準備、餐具收拾、擦拭桌子等家事處理活動,也可以讓孩子的活動,例如簡單清洗蔬菜、收拾湯匙筷子、用抹布把桌子擦乾淨等,挑戰孩子的雙側協調及手部穩定度,也建構孩子對家事的概念,熟練之後,孩子也能負責部分家事,共同分擔家事的處理喔。

3.餐點準備
水果、果汁、三明治等簡易餐點,可以拿來當早餐或是點心,在孩子進食前,引領孩子參與餐點製作的過程,可以讓孩子認識更多的食物,也有機會減少偏食的情況喔,畢竟,能吃到自己製作的點心是很幸福的事情。

【更多精彩內容,請上《優活健康網》官方網站;《優活健康網》官方粉絲團。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推薦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青光眼是害國人失明的主要原因,但許多人卻不知道自己有問題,照做高風險動作,結果瞬間眼前發黑!門診就有一名50多歲女性,日前因為肩頸酸痛,跑去40分鐘的全身按摩,結果按了半小時後,突然眼前發黑與頭痛,右眼頓時看不見,嚇得趕緊掛急診,確認是急性青光眼,緊急打降眼壓藥物,差...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正在服用降血脂藥物的民眾要注意了!食藥署今(3)日上午公布最新藥品回收訊息,十全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的「“十全”柔脂膜衣錠20毫克」因為被食藥署抽驗發現主成分不足,低於核准規格,共有一批號、約29萬粒必須回收。該款藥物在健保年用量為2%、年申報量120萬粒。 該款「“十全...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桃園市不明感染源的米迪幼兒園群聚還在燒!持續擴大。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3)日公布新增5例本土確診個案,全數都是居隔期間「陰轉陽」個案,米迪幼兒園疫情還一路燒向彰化,該幼兒園染疫學童案20556的2名彰化表哥今日也確診。值得注意的是,米迪幼兒園源頭是誰?最新檢驗結果...

閱讀詳情 »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 陳儀潔 李文成 王聿瀠 李新琳/台北報導 本土疫情趨緩,台灣何時能大解封?外界近來頻頻點名7月是時機點,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3)日明確表示,在Omicron疫情之下,很難用時間去判定開放的程度,「不能用時間當目標」、「要用疫情相關指標當目標」,得用疫...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