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陳時中再駁入境普篩 強調1.2萬偽陽性恐壓垮醫療量能

陳時中再駁入境普篩 強調1.2萬偽陽性恐壓垮醫療量能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彰化縣政府檢出居家檢疫無症狀新冠患者,入境普篩議題再度熱議,面對民眾與專家學者等質疑,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強調,1月至今入境人數,在病毒核酸檢驗PCR侷限下,恐怕有1.2萬人偽陽性,假使全部在醫院隔離治療與大規模疫調,恐怕重創台灣醫療防疫量能,多做一點反而有害。


陳時中再駁入境普篩 強調1.2萬偽陽性恐壓垮醫療量能

▲台灣入境普篩分析,1月至今約25萬人入境,執行入境普篩因應與偽陽性分析。(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多做一點有益防疫? 心裡鬆懈耗費行政醫療量能


陳時中表示,最近許多人都在說,多做一點有益防疫,但事實上多做了入境普篩,容易讓民眾心理鬆懈,也會大量耗費政府與醫療單位效能;陳時中解釋,台灣1月至今入境約25萬人,在國際入境陽性盛行率0.2%推算,入境者約有500人感染,包含50個偽陰性,就這50個偽陰性對社區就會是極大風險。


陳時中強調,如果只有入境篩檢,沒有14天居家檢疫,50個偽陰性新冠患者就馬上就入社區,在台灣社會間流動,可以預期可能導致社區疫情,因此即便入境普篩,也不能省略居家檢疫;然而有人會質疑,居家檢疫不篩檢,恐怕發生無症狀感染者,陳時中說,感染者14天後沒有明顯症狀,傳染力應該極低。


陳時中再駁入境普篩 強調1.2萬偽陽性恐壓垮醫療量能

▲陳時中強調,入境普篩沒有14天隔離檢疫,恐放過50個偽陰性感染者,導致社區防疫破口。(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PCR病毒檢驗有侷限 入境普篩恐找出1.2萬偽陽性


陳時中同時說明,同樣按照1月至今入境境約25萬人,在PCR檢驗侷限下,很可能會檢出12,475名偽陽性患者,依照目前法規,只要檢驗出陽性都要到醫院隔離治療,然而檢出偽陽性民眾沒有染病,台灣目前負壓隔離病房約1千多床,佔床率約50%,即便清空專責病房,面對龐大偽陽性民眾,也很難承擔。


陳時中再駁入境普篩 強調1.2萬偽陽性恐壓垮醫療量能

▲陳時中也說,入境普篩可能發現1.2萬偽陽性民眾,雖然沒有感染,但仍要入院治療,恐怕壓倒台灣醫療能量。(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白號醫療資源與行政資源 院內感染風險增加


陳時中也說,將沒有染病的偽陽性民眾送入醫院,除了平白消耗醫療能量外,在醫院環交叉感染風險非常高,處在相對危險中,再加上所有檢驗陽性民眾,不論有沒有真實感染,衛生單位都要派人疫調與框列接觸者,不論前後排旅客或機組人員,相加可能就有幾萬人,衛生單位與航空公司也都有重大負擔。


陳時中特別說,醫療能量因偽陽性佔滿,加上社區傳出疫情,醫療體系就會開始崩解,許多國家都有類似經驗,如果偽陽性接觸者沒有入境台灣,我們也要藉由IHR管道通知對方國家,該國也要展開疫調,也會框列接觸者隔離,消耗醫療與防疫量能,沒有資源處理實際染病患者,國際間就不斷負面循環。


入境檢疫陰性不表示100%安全 失去戒心家人遭殃


陳時中多次強調,入境篩檢陰性恐怕會讓人降低戒心,導致社區防疫破口,陳時說回憶說,這裡天印象最深刻一句話,多做一些檢驗就安心了,家人也就放心了,如果入境檢驗陰性,自己也就放心,即便沒有外出社區,家人間也可能稍微鬆懈,有可能聚聚餐吧,反正沒有到外頭,但家人就可能因此感染。


陳時中再次解釋,檢驗陰性很可能直覺沒有病,很可能感覺不會傳染給別人,但病毒篩檢陰性,很可能只是採撿當下病毒量少,或是沒有採到病毒,不但表沒有感染病毒,因此聽到檢驗就能安心這句話,自己感覺到憂心匆匆,聽起來可能還好,卻可能是防疫大破口。


陳時中再駁入境普篩 強調1.2萬偽陽性恐壓垮醫療量能

▲陳時中再說,考慮成本與效益加上可能威脅,目前入境14天居家檢疫與症狀篩檢政策,CP值較高。(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指揮中心將研究彰化無症狀感染者 到底隔離14天有沒有傳染力


對於彰化居家檢疫找出無症狀感染者,陳時中特別說,目前居家檢疫與症狀採撿政策不變,但可以確實藉由彰化案例來驗證,14天居家隔離政策是否有改動空間,個案在無症狀下,即便確診在14天後有沒有傳染力,假使確診在14天後病毒培養不出來,沒有傳染力,就可以檢討入境普篩政策值不值得實施。


陳時中最後補充,國際疫情一直都沒有看到減緩趨勢,台灣畢竟是地球村一員,商業與外交上的國際往來無法避免,外來風險仍然有,民眾仍然要做好戴口罩與勤洗手機本防護,未來如果有疫苗或更新流行病學研究,包括潛伏期、傳染期、實驗數據等,各項研究資料更多,防疫措施當然是滾動是調整。


更多NOW健康報導
▸倒吸鼻涕不擤出來 下場可能導致內耳積水耳鳴嗡嗡響
▸老人缺牙無法正常進食影響身心 牙醫師分析解決策略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編輯嚴選:衛福部「細胞治療技術資訊專區」改版上線 資訊更完整

相關推薦

每天到底該喝多少水?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因為每個人的身體健康狀況不同,所需的水分自然也不同,其他如運動量、居住地氣候等,也會改變個人需要的水分。不管如何,我們都該避免脫水,並且知曉自己應該喝多少水、保持水分充足的狀態才是最重要的。 水分,對總體健康狀況大有影響,畢竟人體有60%是由水組成。當體內水...

閱讀詳情 »

琺瑯質與癌症 《華爾街日報》報導,在曼哈頓和賓夕法尼亞州紐敦市設有診所的修復科牙醫喬治·基沃維茨說,在32年執業生涯中,他曾根據患者上前齒內表面琺瑯質受腐蝕的情況診斷出七例癌症和多個貪食症病例,還發現過甲基苯丙胺成癮症狀。他說,“我們稱之為'冰毒嘴',(嗑藥成癮的人)牙齒外...

閱讀詳情 »

腫瘤有惡性與良性之分,而晚期腫瘤多屬於惡性腫瘤,或者說已經成為癌症。專家提醒患者朋友,腫瘤的形成是有一個過程的,如果能在早期發現就能抓住救治的最佳時機,可大大增加治癒的希望。那麼怎麼才能最早的發現腫瘤幼苗呢? 留意身體的11種變化 1、黑痣的變化 隨時留意身體表面各部體的黑痣變化。 2、咳嗽痰變化 ...

閱讀詳情 »

1997年,前列腺癌;2003年,腎癌,右腎摘除;2003年,膀胱癌,手術,繼續治療。9次手術,長年化療,痛苦的漫長的治療路…… 一次次被病魔擊倒的老人,雖然面頰清瘦,但眼睛明亮,精神矍鑠。說起自己的癌症,劉偉武老人笑著說:“我都忘記我是癌症患者了。&rdqu...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