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震驚!!「戲說台灣」演員猝死2天才被發現!!猝死前會有哪些徵兆?

震驚!!「戲說台灣」演員猝死2天才被發現!!猝死前會有哪些徵兆?

據香港媒體報導,資深演員萬鴻貴是台灣本土劇場《戲說台灣》中的熟面孔綠葉,在劇中曝光率極高,令人印象深刻。豈料,他卻疑似因為天氣太冷猝死位於桃園的家中,且死後約2天才被人發現,令身邊親友悲痛萬分。

萬鴻貴基本資料介紹:

萬鴻貴,是“楊麗花歌仔戲團”主要演員之一;參與不少歌仔戲劇目的演出,並參演了《台灣靈異事件》、《藍色水玲瓏》、《戲說台灣》系列單元劇。代表作品:《藍色水玲瓏》《戲說台灣》《紅塵奇英》。1992年他還曾參演《新白娘子傳奇》飾報祿。

近來,和猝死相關的消息頻出,從年初小馬奔騰老總猝死,到上月烏魯木齊一位公交車司機永遠倒在了方向盤上,猝死事件不勝枚舉且呈現出年輕化的趨勢。那麼,到底哪些人容易猝死?猝死的原因又有哪些呢?在危險來臨前,有沒有徵兆呢?今天我們將逐一為您解答。

 

【猝死前有哪些徵兆】


八成猝死源於心臟

世界衛生組織(WHO)規定,發病後6小時內死亡的為猝死,而多數學者主張,將發病1小時以內的死亡定義為猝死。許多疾病、劇烈運動、某些藥物等都可以造成猝死,而其中80%~90%的猝死源於心臟的毛病,我們稱其為心源性猝死。

在心源性猝死中,有一多半是冠心病導致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急性大血管堵塞。它會造成整個心臟急性大面積缺血、壞死,然後心臟馬上會停止泵血,導致死亡。除了冠心病,先天性心臟病、惡性心率失常、重癥心肌炎等,都是心源性猝死的病因。而心臟以外的肺梗死,也是一個惡性的致死病因。

猝死更易找上年輕人

其實,猝死的發病徵兆並不多,特別是有特異性和有價值的徵兆。也正因如此,猝死易出現在年輕人身上。年輕人大多認為自己身體素質好,不太在意健康狀況,有點兒難受的感覺,通常不會立即就醫,而一旦出現惡性病因,往往猝不及防。

相比較而言,疼痛反應是猝死的發病徵兆中,最易被我們抓住和感知的信號。當感到胸部出現劇烈、緊縮、壓榨性的疼痛,且感到透不過氣時,就要提高警惕。

除了疼痛,還要警惕可能導致猝死的潛在病因。比如,是否有易形成血栓的病史。例如一位骨折病人,他曾在一段時期內被限制運動,那麼他就容易發生靜脈血栓,而靜脈血栓一旦掉下來,則可能發生肺梗死。如果工作性質是久坐或長期站立,血液循環不好,當病情發作時,除了疼痛外,若還有憋氣、明顯的紫紺、口唇發紫、血氧下降等,就要高度懷疑可能是肺栓塞。對於主動脈夾層患者,發病徵兆是劇烈疼痛,而且在疼痛的同時會伴有重度的血壓升高。

大家都知道,心絞痛和心梗都是包括在冠心病裡面的,冠心病的猝死率最高。典型的冠心病表現是胸痛,一般發生在胸骨後方,整個邊界不是很明確,它的面積會適當大一點兒(跟手掌面積差不多),或者說不清到底哪疼,主要是悶痛的感覺。心絞痛服藥後,幾分鐘到十幾分鐘癥狀就會緩解。而針紮的刺痛或者是「按著疼」的感覺往往跟心臟關係不大。

 
 

惡性心律失常如何急救

說來讓人沮喪,還有一種心源性猝死是由於惡性心率失常造成的心率紊亂,發病時,沒有疼痛的感覺,更加讓人猝不及防。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心臟跳動突然紊亂,導致其沒能有效地射血,進而打斷腦供血,以致所有的器官供應被打斷,包括心臟自身。如果救助不及時,人馬上就會不行了。對於這種情況,我們在救治的時候提出一個觀念,叫儘早除顫。一些公共場所裝有自動除顫器,無論是不是專業人員,只要按照說明使用就能自動除顫。我們認為,對於可能猝死的病人,盲目除顫也是有價值的,是可能被救活的。

還有一種情況是來不及感到疼痛,大血管的根部突然一下就堵塞了,還沒來得及感到疼痛,人就不行了,這種情況多發生在有基礎病史的人群中。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還有沒有機會抓住發病的徵兆呢?這涉及到一些非典型的發病表現。在臨床上,有的人可能有左肩背、後背疼痛,有的人牙疼,還有的人出現胃疼、噁心、嘔吐、憋氣、疲倦等癥狀。我們在急診室或相關科室,比如消化科、口腔科,看到一些可疑的情況都會讓病人做個心電圖,甚至要讓心內科會診鑑別一下。

中藥有助預防猝死

我們常說的冠心病危險因素,除了基因、性別、年齡這些不能改變的因素外,還包括血壓、血糖、血脂、生活習慣(如吸菸)、體重、運動等,這些是我們能夠改變的危險因素。中醫能使血壓、血糖等危險因素平穩,並起到控制的作用,此外,還有防止發生相關並發癥的作用。

  有些病人血管病變複雜、心功能、腎功能不好,手術安全無法得到保障,既做不了支架,也做不了搭橋,喪失手術機會。對於這類患者,在西藥的二級預防基礎上,通過中藥治療,病情可以得到明顯改善。此外,當冠心病處於臨界病變,甚至於微小血管的病變時,通過中藥幹預,對改善病癥的作用也很明顯。比如一個中等程度的狹窄,不一定要馬上放支架,如果藥物能夠有效地控制心絞痛,而且又沒有發生心梗的風險,我們基本上就可以不放,通過中藥來改善。

溫馨提示:我們致力於為您的生活提供健康指導,但並不能替代醫生之診斷治療,如您身體不適請及時就醫,在醫生指導下進行治療,以免耽誤病情。

圖來源:http://www.twwiki.com/wiki/%E8%90%AC%E9%B4%BB%E8%B2%B4

新聞來源http://ent.ifeng.com/a/20141220/42112196_0.shtml?wratingModule=1_11_111

文章來源http://ln.people.com.cn/BIG5/n/2014/0801/c353953-21848479.html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報導) 由外貿協會主辦「台灣國際銀髮族暨健康照護產業展」於今(2017)年6月15日至18日,在世貿一館與「台灣國際醫療展覽會」共同展出。集結各家新穎輔具、護具、照護用品及營養食品等應有盡有;還有電動代步車、醫療儀器、復健產品、診斷設備及醫療耗材,打造最完整的醫療照護採購平台。 ...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北部一名34歲男性,3月前往菲律賓就讀語言學校,5月底出現咳嗽、頭痛、出疹等症狀,返台確診為德國麻疹,為今年首例德國麻疹確定病例。疾管署提醒,個案曾搭乘長榮航空BR272班機返國,建議搭乘同班機的民眾,自主健康管理至6月26日,若出現疑似症狀,請戴上口罩儘速就醫。 咳...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醫療要前瞻 病友才心安臺灣病友聯盟(TAPO)召開「醫療要前瞻 病友才心安」記者會,理事長楊志良帶領病友代表,呼籲政府重視國民健康及病友權益,強調預防的重要性,並列入醫療之前瞻計畫,增加新藥新科技資源,以提升國民健康並保障病友權益。行政院於今年4月提出「前瞻基礎建設計畫...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綜合報導)人老了,朋友更重要。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一項研究發現,隨著年齡增長,朋友、友情會顯得越來越重要,其重要性甚至凌駕於家人。友誼狀況 是年長者健康重要指標這項研究觀察近28萬人數據,研究作者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心理學助理教授威廉‧邱皮克發現,友情會影響一個人的健康狀態與快樂...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