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類風溼性關節炎 自我檢視4現象

類風溼性關節炎 自我檢視4現象

(健康醫療網/實習記者陳俐臻報導)台灣氣候潮濕,而罹患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容易受到溫度、濕氣和氣壓影響,是國人常見的慢性發炎關節炎之一,一名50多歲職業婦女,一年前發現關節莫名腫痛,起初至藥局購買止痛藥服用2個月卻不見效果,反而持續疼痛甚至無法行走、無力下床,經醫師診斷罹患類風溼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簡稱RA)。
亞東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吳建陞表示,估計台灣有10萬人患有類風溼性關節炎,主要因免疫系統異常,引起關節自發性的發炎反應,症狀如關節有「紅、腫、熱、痛」4現象,須盡快就醫,通常好發於30-50歲之間,男女比例為1:3,少數患者有其他併發症,例如乾燥症、肺炎、肺纖維化等,發病的頭半年至一年是治療的黃金期,建議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吳建陞說明,目前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藥物選擇眾多,輕、中度患者通常依賴傳統非類固醇消炎止痛劑,或抗風濕藥物來減緩關節疼痛及不適感,除傳統治療外,目前也可選擇生物製劑和小分子口服藥,生物製劑需要長期打針,建議害怕打針的患者可以選擇口服藥治療,相對能降低副作用產生。
吳建陞呼籲,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平時須注意保暖,飲食方面並無太大限制,但是別聽信偏方、亂吃補藥,避免太過油膩之外,規律的運動很重要,選擇適合自己的溫和運動(如瑜珈、慢走、適當伸展操),除了可加強肌肉耐力外,也可避免關節發炎組織沾黏,此外,這類慢性疾病目前只能控制,無法完全斷根,患者須聽從醫師指示按時服藥,勿自行停藥。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22694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常聽到有些人吃完大魚大肉後,約30~60分鐘右上腹會脹痛、抽痛,常被誤以為是胃痛,認為是胃痛吃胃藥就可以。大部分的胃潰瘍引起的疼痛是空腹時較明顯,若吃完油膩大餐後,才發作的脹痛,就要懷疑是膽結石造成的疼痛,如果膽管阻塞致膽汁滯留,產生黃疸以及膽管炎,必須住院施打抗生素,...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思齊報導】不少女性因為生理期腹痛而動彈不得或經血過多,婦科醫師鄭丞傑提醒,一旦頻繁經血偏多或經期太長,建議需就醫檢查。子宮肌瘤問題常見 99 % 良性勿擔心女性朋友一生中可能遇到的子宮疾病,包含子宮肌瘤、子宮腺肌症、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內膜癌、子宮頸癌,其中子宮肌瘤問題相當常見,...

閱讀詳情 »

明明是身體疲累,卻往往想用肚子慰勞自己?無法克服嘴饞,總在錯的時間吃錯的食物?想自煮豐盛低脂料理,但不知買什麼又怕麻煩,碰到以上減肥瓶頸的你,應該怎麼克服難題?其實只要懂得正確對待身體,成功減重非夢事!快來看看不用餓肚子,就能在5週瘦10公斤聰明甩肉的真人實証! 不用餓肚子,5週瘦10公斤! 為了健...

閱讀詳情 »

小小的扁桃腺發炎不在意,卻可能惹來大麻煩!有的人以為扁桃腺發炎是小事,卻輕忽未即時就醫,結果可能惡化成深頸部感染。1名80歲阿嬤,就是因為扁桃腺發炎釀成深頸部感染,從右側鼻咽到下咽和甲狀腺旁空腔塞滿膿液,幾乎壓扁了呼吸道,導致聲音嘶啞、無法言語。 喉嚨痛、吞嚥時疼痛或頸部淋巴腫大壓痛,應及時就醫。 ...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