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騎行在戶外遇到雷雨天氣該怎麼辦

騎行在戶外遇到雷雨天氣該怎麼辦
一場大雷雨的能量可能相當於一顆原子彈的能量。閃電的熱效應還會造成皮膚灼傷,嚴重的可以使人的心臟停止供血。所以,防范雷擊不可輕忽。

雷電通常會擊中戶外最高的物體尖頂,孤立而突出的目標往往最易遭雷擊。在雷電大作時,我們若身處戶外,應遵守以下規則來確保安全:


1.人在空曠的地面或水面上會成為所在平面的凸起點而被雷電擊中,這時候不要進行戶外球類運動,如高爾夫球、足球等。切勿游泳或做其他水上​​運動。雷雨天氣時不要停留在山頂或高樓平台上,在空曠處不宜進入孤立的棚屋、崗亭等。


2.遠離建築物外露的水管、煤氣管等金屬物體及電力設備。


3.不宜在孤立的大樹下躲避雷雨。大樹潮濕的枝幹猶如一個引雷裝置,如果用手扶大樹,就像用手去摸避雷針一樣危險。打雷時最好與樹幹保持5米距離,下蹲並雙腿靠攏。

4.當你站在一個空曠的地方,如果感覺到身上的毛髮突然立起來,皮膚感到輕微的刺痛,甚或聽到輕微的爆裂聲,發出“嘰嘰”聲響,這就是雷電快要擊中你的徵兆。遇到這種情況,你應馬上蹲下來,身體傾向前,把手放在膝蓋上,曲成一個球狀,千萬不要平躺在地上。不要用手撐地,應同時雙手抱膝,胸口緊貼膝蓋,盡量低下頭,因為頭部較之身體其他部位更易遭到雷擊。


5.看見閃電幾秒鐘後就听見雷聲,說明你正處於近雷暴的危險環境,此時應停止行走,兩腳併攏並立即下蹲,不要與人拉在一起,最好使用塑料雨具、雨衣,不要使用金屬雨具。


6.如果來不及離開高大物體,應馬上找些乾燥的絕緣物(非金屬物品)放在地上,並將雙腳併攏坐在上面,切勿將腳放在絕緣物以外的地面上,因為水能導電。


7.暴雨天氣出門時,最好穿膠鞋,可以起到絕緣的作用。


8.不要拿著金屬物品在雷雨中停留。不要手持金屬體高舉頭頂(如在曠野中打傘,或高舉羽毛球拍、高爾夫球棍、鋤頭等)。丟掉身上佩戴的金屬飾品,如鑰匙、發卡、項鍊等,放在5米以外的地方。


9.不宜在水邊、窪地停留,水體導電能力好,易遭雷擊,要迅速到附近乾燥的房子中去避雨。山區找不到房子,可以在岩石下或山洞裡避雨。

10.不宜快速開摩托、快騎自行車和在雨中狂奔,因為身體的跨步越大,電壓就越大,雷電也越容易傷人。

11.如果看到高壓線遭雷擊斷裂,應提高警惕,因為高壓線斷點附近存在跨步電壓,身處附近的人此時千萬不要跑動,而應雙腳併攏,跳離現場。

12.不要在打雷時撥打或接聽手機,最好關掉手機電源。因為雷電的干擾,手機的無線頻率跳躍性增強,很容易誘發雷擊和燒機等事故。但公共聚居地都裝有避雷裝置,人們處在這種環境中相對安全,雷電僅僅會干擾手機信號,頂多也僅是損壞芯片,對人體不會造成致命傷害。一旦處於空曠地帶時,人和手機就會成為地面明顯的凸起物,手機極有可能成為雷雨雲選擇的放電對象。

13.打雷時可躲在有金屬頂的各種車輛及金屬殼體的船舶內。千萬不能將頭、手伸出車外。人坐在車內一般不會遭遇雷電襲擊,因為汽車是一個封閉的金屬體,具有很好的防雷電功能。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田柏升報導】如果聽不見熱水燒開的聲音,聽力可能就已經出現問題!金鐘常客李千那及陳博正攜手演出微電影「需要被聽見」,呼籲大眾,注意長輩的聽力狀況。陳博正用實際經驗 提點聽損關鍵陳博正第四次擔任聽損系列微電影的靈魂人物,而現實生活中的他,實際上就是聽損患者,利用自己的經驗,帶給身邊的演...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糖尿病患者常見的併發症包含心肌梗塞、心衰竭、中風以及腎功能惡化,由於患者往往等到身體出現疼痛感或是有特定症狀時才前往求診,通常已到疾病較後期的階段;因此,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王治元表示,他一向鼓勵患者及早治療,才能使糖尿病相關併發症都能獲得較好的控制及保護效果,並延緩...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對中國人來說,產後坐月子是婦女不可缺少的健康照護重點;因此,很多產後婦女在坐月子期間會透過補品來調理身體。其實,婦女的身體調理不單只有月子期間的休養生息,若在坐完月子之後,沒有持續補充足夠的營養、維持正確的健康養生觀念,就容易導致日後身體疲憊、腰痠、氣血不佳等症狀產生,...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日前台中一名新手媽媽在母親節當天早上,餵了不到兩個月大的兒子喝奶後,把男嬰放在身邊同床共眠。3小時後,爸爸起床竟發現兒子口鼻淌血,沒有生命跡象,將男嬰緊急送醫仍不治。目前檢方仍在釐清是否是媽媽壓到新生兒,或者嬰兒溢奶窒息。馬偕紀念醫院小兒部資深主治醫師彭純芝提醒,父母最...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