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高濃度塑化劑干擾荷爾蒙 提高冠心症罹患風險

  塑化劑汙染無所不在,嚴重危及健康,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研究發現,塑化劑除了影響男性發育之外,還與頸動脈早期硬化有關,如果暴露於高濃度塑化劑的環境中,將提高冠心症的風險。

  台大醫院教授蘇大成表示,塑膠成品幾乎都會添加塑化劑,才能讓成品具有柔軟、易彎曲、摺疊、彈性佳等特性,因此,不管是居家環境,還是辦公室中的日常塑膠用品,甚至醫院中的生理食鹽水點滴袋、管線皆含有DEHP塑化劑。

  由蘇大成所領導的團隊長期研究指出,台灣地區民眾最常暴露在鄰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當中(DEHP),其主要用於製造聚氯乙烯塑膠的塑化劑,這在生活中幾乎無所不在。

  DEHP塑化劑代謝物為MEHP,台大1項針對平均年齡21歲的年輕人世代追蹤研究顯示,MEHP會與男性荷爾蒙較低有關,對於幼兒青少年影響深遠。此外,MEHP也與動脈硬化的早期內皮細胞功能失常有關。

  進一步研究發現,以多變項控制塑化劑濃度後,證實塑化劑與頸動脈早期硬化(頸動脈內中層厚度)明顯呈正相關,塑化劑暴露越多,罹病風險越高,此一研究刊登於今年4月《環境汙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期刊。

  另外,研究團隊分析中年人冠心病患者,也提出塑化劑與冠狀動脈心臟病有關的論點,冠心病患者住院中會暴露於較高濃度的塑化劑中,主要是DEHP。

  進行更深層解析,即使去除住院影響,較高濃度的塑化劑暴露(MEHP and MnBP)仍然增加冠心病風險,此結論亦已發表於今年5月的《生態毒性與環境安全》(Ecotoxicol Environ Safety)雜誌。

  蘇大成說明,塑化劑是生活周遭到處皆有的環境汙染物,食衣住行育樂的各項物品皆有它的蹤跡,除了是心臟血管的危險因子,還與動脈硬化及冠心病有關,如何減少暴露,將是政府與醫界、民眾共同努力的課題。

相關推薦

▲(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世界衞生組織(WHO)今(12)日宣布,將去年12月在中國武漢爆發的新型冠狀病毒疾病正式命名為「COVID-19」。台灣方面會不會同步一併正名?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上午給了答案,儘管會將正式稱呼其為「COVID-19」,但仍會簡稱為...

閱讀詳情 »

▲(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武漢肺炎蔓延全球,全民都怕病毒找上門,事實上,除了配合戴口罩、勤洗手等防疫措施之外,國健署今(12)日也特別整理出4撇步,建議民眾只需透過簡單方式,就能透過飲食提升自身抵抗力,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 國健署社區健康組組長羅素英表示,研...

閱讀詳情 »

▲民眾若有聽力退化情形務必及早就醫。(照/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慢性中耳炎別輕忽!台北慈濟醫院耳鼻喉科醫師黃韻誠提醒,根據研究指出,有別於65歲以前聽力退化者多為基因遺傳、突發性聽神經受損或中耳問題肇禍,65歲以後,約有3成患者都是因為早期慢性中耳炎未妥善治療埋下病根。...

閱讀詳情 »

無論是誰都可能有「進入照護機構」的時候 只要提到「讓失智症患者住進機構」,往往會出現「好可憐」或者「沒辦法做出這樣的事」之類的意見。雖然我無法全面否定這樣的想法,不過希望各位明白,有關失智症的照護,有些時候並沒有辦法兼顧人情與世間的道理。 從這層意義來看,無論是採取哪一種照護方法,都可能面對「必須進...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