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一天一杯飲料! 當心成為糖尿病患

一天一杯飲料! 當心成為糖尿病患

(健康醫療網/記者潘以慈報導)炎炎夏日,每天一杯飲料已成為多數人的習慣,但你知道一杯500 c.c.微糖飲料就含有25公克的糖分,長期累積就可能導致糖尿病的發生,看來稀鬆平常的習慣,竟成為健康的無形殺手!台南一位24歲陳先生,就因貪吃、愛喝飲料,體重高達158公斤,而被診斷出患有第2型糖尿病,屬於肥胖型患者。

現代人由於崇尚美食、愛喝飲料卻又不運動,罹患糖尿病的年齡逐年下降。成大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歐弘毅說明,上述年輕患者就因體重居高不下,即使注射大量胰島素治療,血糖依然失控。該患者常抱怨無法控制自己的食慾,常常不知不覺吃很多,因而健康亮起紅燈,生活大受影響。歐弘毅醫師進一步說明,陳先生屬於意志力比較弱的肥胖型患者,因此建議他注射胰島素並搭配新型藥物GLP-1類似物治療,兩個月後,陳先生不僅第一次達到糖尿病治療目標,體重更減少5公斤。

初期發現糖尿病的患者可先調整生活型態,包含飲食定時定量、規律運動及控制體重來控制血糖;而當血糖仍然過高無法控制時,就需使用降血糖口服藥治療;若是口服藥物仍然無法使血糖控制達標時,則會建議使用胰島素或其他治療選擇。

歐弘毅醫師表示,上述患者所注射的藥物是人體腸道細胞分泌的荷爾蒙─腸泌素GLP-1的類似物,作用是讓GLP-1 受體活化產生作用,而刺激胰島細胞分泌胰島素來降低餐後血糖;除此之外,還可抑制昇糖素分泌、促使中樞神經之下視丘產生飽足感而減少食慾、延緩胃排空等,而有效減少食物總量的攝取,達成體重減輕的目標。糖尿病患者常有體重過重或肥胖的問題,而許多糖尿病藥物不僅無法減輕體重,還會增加體重;GLP-1類似物是目前少數可以控制血糖、還能有效減輕體重的抗糖尿病藥物之一。

歐弘毅提醒,糖尿病患者要有自我意識,除藥物治療外,定時監測餐前、餐後血糖,適當飲食搭配運動也都不可少。每天維持運動至少30分鐘,例如快步走、有氧運動及肌力運動等中強度運動,皆對身體健康有益,可減少併發症發生機會。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16744

相關推薦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由行政院政務委員唐鳳所規畫的「疫苗預約平台」已經上路,初步開放對象為第9、10類,不少人完成預約。不過,在接種前後該做些什麼準備,或吃些什麼,才能降低副作用呢? 這幾天接種疫苗以美國捐贈莫德納疫苗為主,指揮中心統計,主要副作用為注射部位疼痛,比率高達8成,發燒比率則只...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疫情期間又逢酷熱,菜價飆漲,耐放的根莖類食物如:馬鈴薯、地瓜成為許多人採買的最愛,但如果冒出綠芽,還能吃嗎?北醫營養室主任蘇秀悅表示,冒芽馬鈴薯含有「茄鹼」(Solanine),這是一種神經毒性,即使削掉發芽部分,煮熟煮爛,仍具有毒性,千萬不能食用。 馬鈴薯為茄科植物...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42歲的陳小姐,從小就飽受過敏性鼻炎所苦,感冒後或在季節交替時咳嗽的症狀反反覆覆,持續數週甚至數個月之久,很是困擾。而從去年年底重感冒後,斷斷續續的咳嗽不斷,故今年初經由基層診所轉診至臺中榮總嘉義分院就診,經胸腔內科醫師安排肺功能檢查後發現,陳小姐吐氣氣流受阻,且吸入支...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疫情嚴峻,就醫民眾明顯減少,連心肌梗塞就醫率也跟著下降,據統計,與去年同期相較,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平均就醫時間從142分鐘提高到180分鐘,延遲近40分鐘,死亡風險大增。 台灣心肌梗塞學會理事長黃偉春表示,近1個月來,急診救治的心肌梗塞病人病危比率明顯提高,到院已休克,...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