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機旅客昏迷 免稅店員AED搶救成功
(健康醫療網/關嘉慶報導)一名台灣籍戴姓旅客疑似因心臟病發,昏倒在桃園機場第二航廈出境長廊,所幸附近免稅店員工在第一時間以「自動體外心臟除顫器(AED)」與「心肺復甦術(CPR)」急救,加上壢新醫院機場醫療中心醫護人員接到通報後,迅速趕到現場接續進行緊急救護,成功救回旅客生命。
戴姓旅客原計畫搭機到雅加達,不料突然昏倒在出境長廊,當時在附近的免稅店員工聽聞有人昏倒,立即向公司長官通報,並與同仁前往現場幫忙。
三人發現戴姓旅客倒臥在地臉色發黑,且已失去心跳,當下立即利用附近的AED對昏迷的旅客做電擊急救,並施以4個循環的CPR,機場醫療中心醫護人員趕到現場後,再為昏迷旅客戴上氧氣面罩,並注射急救藥物,旅客終於逐漸恢復呼吸、心跳,隨後立即送醫院,目前在加護病房觀察,生命跡象穩定。
桃園機場目前設有52台AED,AED操作簡單,即使非醫護人員亦可操作使用。
什麼是 AED ?
-
本文來源:http://www.aedworld.com.tw/products_2.html
可曾試想過,自己對於生命安全的知識與處理能力有多少?
當我們遇到感冒、受傷、或者突發的意外事故時,相信大多數的人都有足夠的常識與經驗去解決,或者有足夠的時間去尋求可以提供協助的管道。
但是,當這次遇到的不再是感冒、受傷等有足夠經驗與知識的狀況,而是個無預警、無法預防,且需在發生後短短幾分鐘之內立即施予急救的情況時,我們,知道怎麼處理嗎?
根據我國衛生署統計報導,自2007年開始,臺灣十大死因排名,心臟病已從之前的四、五名攀升至第二;而行政院主計處「國情統計通報」中(下載9701-07國情統計通報),2008年01-07月消防緊急救護出勤中,CPR使用的次數近20,000次,也比上年同期高了15.5%。
若有一天,平日電視報紙上所看到的心臟猝死事件發生在我們生活中;若這次在路邊、辦公室、家中倒下的不再是模糊遙遠的媒體影像,而是自己身旁的人們、一同共事的同事…乃至我們最為親密的家人…甚至就是自己時,我們,怎麼辦? 除了無助的等待醫護人員的救援之外,在這場與時間賽跑的競賽中,其實我們可以做的更多。 只要我們更熟悉更了解心臟猝死的原因、以及延長急救時間等待救援的技巧,即:CPR與AED的操作。 - 心臟猝死的原因一般常見的心臟猝死,所指的即是心臟因發生心律不整,使心臟因無法正常運作而產生類似顫抖的狀態,導致血液無法有效的送至全身,也就是所謂的「心室纖維顫動」--Ventricular Fibrillation(VF)。
我們心臟的運作近似於幫浦,隨著心臟的跳動壓縮而將血液打送至全身,血液中會夾帶著氧氣以提供身體器官正常運作。
但是在發生心律不整時,心臟因處於混亂的狀態,而無法有效的打出血液,也因此血液無法提供足夠的氧氣造成缺氧,若缺氧超過約六分鐘後,腦部即可能因而受損,因此往往在送達醫院之前便已死亡。
要有效的搶救心臟猝死患者,最重要的便是利用人工心臟按摩,使血液持續循環提供身體重要器官氧氣、並且利用電擊除顫使心臟恢復正常運作,亦即是施行CPR與AED急救。
CPR便是我們常聽到的「心肺復甦術」 ,也就是利用雙手按壓的方式,暫時代替心臟搏動將含氧的血液傳送至各器官,使其維持循環免於因缺氧而腦死。因此,當我們發現有人因心律不整昏迷時,除了撥打119求救外,應第一時間施以CPR以維持患者的血液循環,直到專業醫療人員到達處理為止。
然而,CPR雖然能夠暫時代替心臟搏動輸送血液,但是畢竟效果有限、無法百分之百的取代它的運作,也無法使心臟恢復正常的心律。
因此,若要使患者心臟恢復正常跳動,唯一方式即是使用電擊。 - AED為何?根據美國心臟協會2010年的指導方針說明,當人們心臟病發後能否存活的五大「存活關鍵」分別為:儘早求救、儘早使用心肺復甦術、儘早除顫電擊、儘早高級心臟救命術、整合性復甦後照護,由此可知電擊除顫實為搶救心臟猝死的重要關鍵指標之一。
急救的時間短暫,但是發生的時間地點卻無法事先預防。除了心血管疾病患者外,一般人也可能在運動、登山、或者是在身體虛弱的狀況下突然發生…為了爭取搶救的時間,使心臟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恢復運作,一種兼具機動型且簡易操作的電擊除顫器便產生了,也就是俗稱的AED(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
AED(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也稱為「自動體外心臟除(去)顫器」或是「傻瓜電擊器」,是一部能夠自動偵測患者心脈、並施以電擊使心臟恢復正常運作的醫療儀器,主要設置於人潮眾多的公共場所,以供公眾搶救猝死者時使用。
有別於醫院中限定專業醫護人員使用的手動電擊器,AED主要是特別設計給一般民眾使用,因此儀器的操作均非常的簡單,通常僅需要開啟電源、將貼片貼至患者身上,AED便會自動分析心律,判定是否需要電擊,操作者只要依照機器的指示執行,直到專業醫護人員到達即可。
若能夠在發生猝死時取得AED,我們便可以在實施CPR的時候同時進行AED急救,大大縮減了過去等待醫護人員到達才施予電擊除顫的時間差,而越早進行電擊、則病人搶救成功的機率也越大。
短短幾分鐘的時間,片刻的延誤,即可能造成終生的遺憾與傷痛。
當發現此遺憾與傷痛其實並非「無力」挽救,卻是因為「無知」而釀成這樣的悲劇,又是何等的悲慟?其實,若我們能夠在多了解急救的相關知識與技能,很多的悲劇其實是可以避免的。
除了AED設備的普及,若我們大家都能有足夠的能力進行急救的操作,盡己所能爭取搶救的時效,或者能夠挽回許多可貴的生命。 「不怕一萬,只怕萬一」,學習這些知識不在於期望會有派上用場的時刻,而在於保持適度的危機意識,防範生命於未然。 救人救己,其實每個人都可以做得到,當越多人開始重視且接受急救的訓練,社會上便有了更多安心安全的力量。
或者有一天,獲得急救而脫險的,便是我們自己。 http://www.aedworld.com.tw/products_2.html
相關報導:
救命電擊器AED 國際扶輪社再捐贈6台
(健康醫療網/關嘉慶報導)近年來,各地衛生局除了編列預算設置電擊器AED以外,也向中央爭取補助並積極向民間勸募;臺灣國際扶輪3490地區第三分區,偕同韓國的國際扶輪3750地區,繼去年捐贈5台AED電擊器給新北市政府衛生局後,今年再度攜手捐贈6台給新北市衛生局。
新北市衛生局長林雪蓉表示,AED俗稱傻瓜電擊器,具備輕巧、可攜式、操作簡單及容易訓練且效果顯著的特色。心室顫動的病人若能在1分鐘內給予電擊,心跳回復成功率可高達90%;5分鐘內也有50%。若沒有CPR及AED,則存活率每分鐘下降7到10%。
林雪蓉指出,臺灣每年有2萬名心臟病患者於到達醫院前已沒有正常心跳,若救護車上配有AED施予心臟電擊,患者存活率可從不到1%提升到5%;如果在公共場所設置AED,依日本經驗,存活率可達38%。扶輪社此次捐贈的AED電擊器,將設置在板橋第一運動場、新莊文藝中心、國民運動中心等6處地點。
六十五歲從事藝術工作的林豊祥年初因心臟病發倒臥路旁,經由CPR+AED及時救回一命,他今天在國際扶輪社捐贈六台AED電擊器給新北市衛生局的儀式上現身說法,呼籲大家都要熟練AED的使用方法,來發揮機器最大效用。
慈祐宮捐百台AED 率先推廣急救
日前立法院修訂完成的「緊急醫療救護法」,增訂公共場所應設置自動心臟電擊器(AED),以及一般民眾幫人急救時適用免則規定,在公共場所廣設AED遂成為社會的共同目標。而熱心公益的松山慈祐宮率先響應,捐贈100台AED,將設置於台北市各區公所、運動中心、車站、學校及市場等公共場所。
台北市自民國98年開始推動大型公共場所設置AED,包括台北市政府、各交通轉運站、101大樓及運動中心等地,目前北市已設置134台AED,更曾在高鐵站及運動中心發生過使用AED施救成功的案例。
台北市政府衛生局醫護管理處處長劉越萍表示,「緊急醫療救護法」修訂後,松山慈祐宮率先捐贈100台AED,顯見目前社會日漸關注AED的設置,而北市的短期目標是公共場所至少設置240台AED,並擴大辦理簡版市民急救技能訓練(叫叫CCC+AED)。
北市衛生局指出,增設AED同時配合教育訓練才能落實急救,持續性胸部按壓及配合AED操作的課程僅90分鐘,簡單易學,有興趣的一般大眾或公私立機關團體(每場次至少20人)皆可參加,如醫院、學校、幼教人員、職場、社區民眾、12區里鄰長、公寓大廈管員、計程車隊、超商及社區救命志工急救技能訓練等。相關需求可撥打1999(外縣市02-2720-8889)分機7122洽詢。
北市衛生局強調,能否掌握「黃金5分鐘」的救命時間,是搶救生命的關鍵!希望在松山慈祐宮媽祖婆的庇佑下,讓市民提升施救意願,為生命安全做最即時的把關。
彰化南瑤宮設置「傻瓜電擊器」 成為中部第一公眾AED|2013.03.21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