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類風濕+紅斑狼瘡需換心 半年一針免恐懼

類風濕+紅斑狼瘡需換心 半年一針免恐懼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明琪報導)61年次的謝小姐,12年前生下第三胎後,雙手中指與食指經常會無緣無故卡住不能動,漸漸地雙手的關節開始疼痛,甚至痛到想把手剁掉來止痛;歷經前後中西醫四個醫生,終於確診為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併發紅斑性狼瘡,進而侵犯心臟,開始治療的人生。
類風濕性關節炎起自免疫系統障礙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黃春明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自體免疫系統障礙,體內滑膜長期處於慢性發炎,導致關節腫痛破壞而且無法恢復的疾病,詳細致病機轉仍不明,發病過程緩慢而漸進。如果沒有好好控制,長期發炎將導致關節變形,嚴重者四肢殘障及全身器官受損而生活無法自理。全台罹患此病約12萬人,以女性居多,約為男性3倍,好發於20-45歲的中年人。
初期症狀不易查覺 延誤治療時機
類風濕性關節炎症狀包括關節疼痛、僵硬、腫脹,尤其早上起床的時候,用手接觸關節時會有暖暖的感覺,皮膚發紅等症狀,並常有「對稱」的情況出現,這種情況可稱為「晨僵」;另外,皮膚下出現類風濕結節,全身症狀為疲勞、食慾不振、體重下降、輕微發燒、整體有不舒服的感覺,常有患者以為是痛風或是運動傷害而延誤治療。
黃春明主任表示,類風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僵直性脊椎炎、乾燥症都屬於自體免疫疾病,也就是身體內的免疫力強大到分不清細胞的好壞,直接攻擊自己的細胞,患者容易有早期冠狀動脈心臟病,值得注意的是,類風性關節炎的疾病成因和體內的B細胞有關。
B細胞免疫疾病  B細胞標靶藥適宜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魏正宗表示,目前治療類風濕關節炎藥物包括類固醇、非類固醇抗發炎藥、抗風濕藥物以及生物製劑,前三類大都以消腫止痛、抑制發炎及免疫反應為主,而生物製劑則是除了抑制發炎激素及細胞以外,還能延緩骨骼關節破壞。
目前台灣的生物製劑及小分子標靶藥,用藥頻率從一周兩次到一年兩次都有,效果都不錯,尤其在與B細胞相關的疾病,B細胞標靶藥物的生物製劑會更適合。以謝小姐為例,目前使用生物製劑,每半年打一次針,讓她減少心理負擔而且也方便工作。
類風濕性關節炎 遵守「1.2.3 守則」
魏正宗表示,目前世界各國正在推動類風濕性關節炎達標治療,也就是減輕疼痛、控制發炎、預防關節變形,目前台灣在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達標治療領先各國,和日本、新加坡並駕齊驅,建議患者要遵守「1.2.3 守則」,也就是1 個月回診一次,2 個治療目標(低度疾病活動度及使疾病達到緩解生活品質最佳化),3 個月後未達目標,和醫生討論是否需調整用藥。
黃春明補充道,提高生活品質除了藥物治療之外,還可以使用非藥物治療來加強,例如,輕輕按摩推揉,使患部肌肉鬆弛,如果是急性發作可以用冰敷減輕關節疼痛,發作過後可用熱減輕關節腫脹疼痛、僵硬,可有效鬆弛肌肉,;或是適度運動,可強化肌肉,保持關節靈活度和舒緩關節壓力,,還可以使用護具及關節矯正裝置,減少關節畸形持續惡化。唯有透過良好的藥物治療,與物理療法,才能讓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獲得如正常人般的生活品質。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24637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媽媽,我好像走沙漠中,快要渴死了!」小二生思筠,在3歲半時,一度頭痛、腹痛,夜間起床狂灌2、3瓶礦泉水,尿多到憋不住。母親以為是腸胃炎,趕緊帶至醫院,檢查卻發現罹患第1型糖尿病,併發酮酸血症,因血糖過低,立即送至加護病房。思筠的媽媽當下不能接受,蹲在加護病房門口痛哭。...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許碩穎報導)現在人人手一機,3C成癮,連睡前都要滑手機,導致眼部病變年輕化之外,還可能因此失明!專家指出,人體隨著年齡增基,眼部膠原蛋白纖維分解快速,造成眼部功能逐漸下降,許多不到40歲的人,早已視茫茫。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眼科陳少鈞醫師表示,因現在人用眼多,眼部疲勞、疾病上身...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蛀牙是學童最常見的口腔疾病。根據醫師診間觀察發現,暑假期間,孩童容易攝取過多甜食,容易罹患蛀牙,建議做好口腔清潔,尤其是身心障礙者,家長更要協助刷牙,並每半年進行塗氟。據統計,一般小朋友約6成5有蛀牙,而身心障礙兒童,蛀牙率則超達9成5。台北巿立聯合醫院口腔醫學部一般牙...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全球有超過半數的農作物,都受長絲狀彎曲病毒威脅,但仍無法解構的病毒。中研院利用台灣特有的竹嵌紋病毒為研究材料,成功解開病毒的3D立體結構模型,一舉突破75年來植物病毒學家限制,成果已刊登於國際專業期刊《自然結構與分子生物學》。長形病毒大致可分成桿狀病毒與長絲狀彎曲病毒兩...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