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5大症狀要留意 肺動脈高壓不能等!

5大症狀要留意 肺動脈高壓不能等!

【健康醫療網/記者田柏升報導】稍微爬樓梯就喘個不停,動起來容易氣喘噓噓,有些人可能認為是氣喘或自己肺活量差,但這也可能是肺動脈高壓的症狀。根據統計,全球肺動脈高壓患者超過2,500萬人,大多數人都沒聽過,而且許多患者延遲診斷,往往活不過三年。

四肢水腫、藍唇 肺動脈高壓要小心

肺動脈高壓好發於40到50歲中年族群,尤其女性發病率是男性的兩倍,常見症狀還包括四肢水腫、嘴唇泛藍,症狀與許多胸腔及心臟疾病類似。

肺高壓病友許築晴分享,童年時母親因為肺高壓離世,後來哥哥也被診斷出罹患肺高壓而離世,醫師懷疑可能有遺傳因子,請她做詳細檢查評估,才發現自己也是病患。所幸早期發現,能及早開始控制病情,現在的她生活與常人無異。

病情難確診 喘、咳、血、腫、暈要當心

中華民國心臟學會肺高壓委員會主委黃偉春指出,這個病症平均要看診4次以上才能確診,若是發現親友常常顯得疲倦,不明原因喘,多多留意『喘、咳、血、腫、暈』,這些症狀出現最好儘速到醫學中心心臟科、胸腔科做進一步詳細檢查。

心臟分流出問題 一成先天心臟病童可能發病

肺動脈高壓如果不獲積極治療,5年平均存活率只有3成!台灣兒童心臟學會吳俊明理事長表示,罹患先天性心臟病的病童,約有5%-10%會續發為肺動脈高壓,因為心臟分流出了問題,肺動脈血流壓力增加,提醒家長特別留心。

自體免疫疾病也是風險群 需跨科別治療

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蔡文展理事長也指出,像是紅斑性狼瘡、硬皮症、乾燥症病患等自體免疫疾病患者,也可能導致續發性肺動脈高壓。唯有跨科別共同治療,由心臟科、兒童心臟科、胸腔科、免疫風濕科、放射診斷科等綜合評估,才能妥善協助病友控制病情。

活不過3成過去式 新治療維持生活品質

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理事長/心臟基金會執行長黃瑞仁醫師表示,以往肺動脈高壓治療以心肺移植為主,當時有一半的病人活不過3年;而現今不斷更新的治療策略,讓患者預後有所提升,只要病人全力配合醫師控制病情,維持原有生活品質不是問題。

『關愛藍唇 接力傳愛』 獻給病友滿滿愛 

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特別在5月發起『關愛藍唇 接力傳愛』_真愛騎跡活動,邀民眾一起在有愛心的景點合照,或是比出愛心手勢拍的照片,上傳到關愛藍唇臉書粉絲專頁,加上一句為肺高壓病友加油打氣的話,給病友滿滿的關愛與支持。

疾病控制要持續 親友體諒最暖心

肺高壓病友往往是家中主要支柱,病情不易確診又得終身服藥控制,最需要家人、朋友在身邊,呼籲民眾不要輕忽身體的任何症狀,多給予病友體諒與關心。

【延伸閱讀】顧眼之前先顧肝 養肝權威教您護肝顧眼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2091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李依如報導】近期刊登於《中國流行病學雜誌》有關新冠肺炎(COVID-19)研究指出,慢性病增加致命風險,以心血管疾病位居第一,其次是糖尿病、慢性呼吸道疾病和高血壓。因此,國民健康署提醒高血壓患者及長者,疫情期間儘量待在家,室內保持通風,落實勤洗手,出門戴口罩,儘量不去人口密集、空氣...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如果用湯匙背面滑過舌頭『卡卡』,可能是口水太少了,容易蛀牙!」台灣口腔照護協會理事長黃耀慧醫師指出,口水具有清潔、中和酸性,促進再礦化修補機制等作用,有助預防蛀牙發生,提醒長輩、因藥物副作用等出現口乾症的患者,可諮詢家庭牙醫科、一般牙科,找出口乾問題。蛀牙是如何發生的...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木森/台北報導】新冠肺炎肆虐全球,民眾有呼吸道症狀時周遭人人自危,這波疫情首當其衝的就是耳鼻喉科醫師,使得醫師面對前來看診的患者都格外擔憂,因必須近距離面對病人做檢查及治療,特別是病人有呼吸道症狀時,正面受到的飛沫傳染防不勝防。日前中央疫情指揮中心為了保護醫療人員的健康安全,發配面罩...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許多人想方設法要減肥以維持好身材,卻因為盲目跟隨網路上未經證實的錯誤減肥方法,導致越減越肥!減重專家曾漢棋醫師提醒,民眾別誤信減肥偏方,平時養成正確的飲食習慣及搭配運動,維持身材並非難事。如果是中度或重度肥胖者,建議可諮詢專業減重醫師,由醫師診斷及治療,才能安全有效達到...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