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5大症狀要留意 肺動脈高壓不能等!

5大症狀要留意 肺動脈高壓不能等!

【健康醫療網/記者田柏升報導】稍微爬樓梯就喘個不停,動起來容易氣喘噓噓,有些人可能認為是氣喘或自己肺活量差,但這也可能是肺動脈高壓的症狀。根據統計,全球肺動脈高壓患者超過2,500萬人,大多數人都沒聽過,而且許多患者延遲診斷,往往活不過三年。

四肢水腫、藍唇 肺動脈高壓要小心

肺動脈高壓好發於40到50歲中年族群,尤其女性發病率是男性的兩倍,常見症狀還包括四肢水腫、嘴唇泛藍,症狀與許多胸腔及心臟疾病類似。

肺高壓病友許築晴分享,童年時母親因為肺高壓離世,後來哥哥也被診斷出罹患肺高壓而離世,醫師懷疑可能有遺傳因子,請她做詳細檢查評估,才發現自己也是病患。所幸早期發現,能及早開始控制病情,現在的她生活與常人無異。

病情難確診 喘、咳、血、腫、暈要當心

中華民國心臟學會肺高壓委員會主委黃偉春指出,這個病症平均要看診4次以上才能確診,若是發現親友常常顯得疲倦,不明原因喘,多多留意『喘、咳、血、腫、暈』,這些症狀出現最好儘速到醫學中心心臟科、胸腔科做進一步詳細檢查。

心臟分流出問題 一成先天心臟病童可能發病

肺動脈高壓如果不獲積極治療,5年平均存活率只有3成!台灣兒童心臟學會吳俊明理事長表示,罹患先天性心臟病的病童,約有5%-10%會續發為肺動脈高壓,因為心臟分流出了問題,肺動脈血流壓力增加,提醒家長特別留心。

自體免疫疾病也是風險群 需跨科別治療

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蔡文展理事長也指出,像是紅斑性狼瘡、硬皮症、乾燥症病患等自體免疫疾病患者,也可能導致續發性肺動脈高壓。唯有跨科別共同治療,由心臟科、兒童心臟科、胸腔科、免疫風濕科、放射診斷科等綜合評估,才能妥善協助病友控制病情。

活不過3成過去式 新治療維持生活品質

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理事長/心臟基金會執行長黃瑞仁醫師表示,以往肺動脈高壓治療以心肺移植為主,當時有一半的病人活不過3年;而現今不斷更新的治療策略,讓患者預後有所提升,只要病人全力配合醫師控制病情,維持原有生活品質不是問題。

『關愛藍唇 接力傳愛』 獻給病友滿滿愛 

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特別在5月發起『關愛藍唇 接力傳愛』_真愛騎跡活動,邀民眾一起在有愛心的景點合照,或是比出愛心手勢拍的照片,上傳到關愛藍唇臉書粉絲專頁,加上一句為肺高壓病友加油打氣的話,給病友滿滿的關愛與支持。

疾病控制要持續 親友體諒最暖心

肺高壓病友往往是家中主要支柱,病情不易確診又得終身服藥控制,最需要家人、朋友在身邊,呼籲民眾不要輕忽身體的任何症狀,多給予病友體諒與關心。

【延伸閱讀】顧眼之前先顧肝 養肝權威教您護肝顧眼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2091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國衛院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王淑麗研究員與國立陽明大學等多所大學合作研究發現,尿液中塑化劑代謝物濃度與個人護理產品使用有明顯關係,建議孕婦於懷孕期間減少使用個人保養品的頻率,避免暴露鄰苯二甲酸酯(DEP),降低對胎兒影響。本土護理用品聯合研究 涵蓋1,676位母親國衛院指出...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醫院開刀房每天有許多大小手術在進行,每個病人都希望術後平安離開手術室。然而,手術關鍵人物除了主刀醫師,麻醉團隊也很重要。台大醫院新竹分院麻醉部醫師張敬道表示,麻醉科醫師的任務是選擇適合病人的藥物,讓病人在手術過程中,達到最佳放鬆以及術後即時甦醒。肌肉鬆弛劑麻醉 助手術進...

閱讀詳情 »

提到「腹式呼吸」,多數人對於它應該都不陌生!到底為什麼腹式呼吸會備受推崇?適度進行有哪些好處?又該怎麼做,才能發揮其真正的保健效果呢?專家表示,正確進行腹式呼吸,不僅對人體有激活內臟、穩定血壓等8大健康好處,若能適度結合筋膜伸展動作,更能有輔助減脂、雕塑身材的效用。 腹式深呼吸夯什麼?原來有這8大健...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日前有一名年約50歲女性糖友在放縱大餐後,未量血糖便自行加藥,隔天早上家人發現這位婦女躺在床上叫都叫不醒,送醫時才得知病友因攝取過量的糖尿病藥物,而需較長的代謝時間,到了半夜反而變成低血糖,所幸家人及時發現才沒釀成悲劇。自行加減藥物 會造成血糖高低波動高醫大附設醫院內分...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