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50歲後不想體力快速衰退 研究發現「每日多走1千步」有效

▲步行是簡易且容易上手的運動之一。(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年紀步入50歲後,不少人都開始關注健康、身體保養的議題,但想要快樂老化其實有簡單的方法可以幫助,陽明大學、台北榮總、國衛院及富邦人壽合作利用穿戴式健康裝置,蒐集大數據發現,步行看似平凡卻有助身體健康,若每日能多走1千步,相較於1年前其身體衰退速度及行動力減緩風險都能大幅降低約2成。

這項由「陽明高齡與健康醫學研究中心」於2016年啟動的3年合作計畫,針對499名、50歲以上的台灣中高齡民眾為受測對象,結合穿戴式健康裝置,透過大數據蒐集與AI智慧演算分析技術,進一步了解國人老化指標的變化。

該研究計畫主持人、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表示,研究透過AI智慧演算分析,發現中高齡族群的生活型態可分為3個族群,第一類型為「豹型人」,即不分平日或假日,每日平均步數高於1萬步,假日平均步數亦不低於3千步;其次為「貓型人」,平日或假日步數介於3千步至1萬步;最後為「河馬型人」,平日走的步數低於1萬步,假日步數低於3千。

研究指出,台灣中高齡族群多為「貓型人」約占了42%,但仍有近3成為「河馬型人」,值得注意的是,研究發現河馬型族群追蹤1年後,其認知功能衰退風險增加52%(即罹患失智症風險增加)。

相反的,勤於步行的豹型人,1年後身體衰退速度減少28%,且不易造成體脂肪增加(體脂肪增加風險減19%),顯示逐步加強運動強度,或持續累積步行步數,皆對身體健康有正面效益。

陳亮恭建議,步行簡易且容易上手,平常只要提前一個捷運站下車,多走一段路,研究結果就證實,每日平均步數增加,可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與認知衰退風險,如果每日能多走1千步,相較於1年前其身體衰退速度預測可減緩19%,行動力減緩風險亦降低23.5%。

研究團隊同時建議,研究顯示抽菸對「動脈硬化程度」影響遠高於其他健康指標,建議抽菸的民眾拿出毅力與決心勇於戒菸;且睡眠不足者,較易出現有肥胖、免疫功能失調等不良健康狀況,也須格外重視與留意,並尋求醫療專業管道解決根本問題。

照片來源:翻攝自Pixabay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國內COVID-19(武漢肺炎)疫情升溫,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21)日公布國內新增312例本土COVID-19確定病例,其中萬華活動史相關107例、茶藝館相關73例。傳出今日確診數將再創新高,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為因應COVID-19疫情,下午2時由指揮官陳時中說明疫情及防疫作為等事宜。現場最新...

閱讀詳情 »

國內疫情升溫,國立政治大學今在官網發出一封校長給全校師生同仁的一封信,證實學校內有一名社科院學生確診,在19日出現症狀,21日確診。 政大校長郭明政強調,學校將特別追蹤所接觸的人員以及他到過的處所,並依防疫準則進行有關措施。 政大校長郭明政說明,學生在5月17月離開學校後回家,在19日出現...

閱讀詳情 »

為防止人潮聚集,桃園市長鄭文燦下令拆掉公園籃球場籃框,卻被民眾拍下一群人群聚在場的畫面,引發熱議。鄭文燦今天表示,不管是圍籬或者拆籃框,都是為了停止使用,仍會往這方向落實。桃園市長鄭文燦上午主持桃園市政府防疫專案會議,會後有媒體詢問,桃園拆除籃球框的作法,民眾反應兩極,反觀公園或是涼亭裡面仍有人群聚...

閱讀詳情 »

台北市5名曾至萬華值勤的消防員快篩陽性,台北市副市長黃珊珊今天表示,已將5人移置到加強版防疫專責旅館,等待PCR結果,其餘萬華區的消防員也完成快篩,皆為陰性。台北市政府下午舉行疫情記者會,針對消防員快篩陽性,黃珊珊指出,因市長柯文哲先前指示,在萬華區的消防分隊隊員都已接種疫苗,基於他們都在萬華值勤,...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