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原來這個是降血糖高手,二十年糖尿患者食用四天後即見實效

原來這個是降血糖高手,二十年糖尿患者食用四天後即見實效

【 二十年糖尿患者食用四天後即見實效 】
 
龍鬚菜(佛手瓜苗鬚)-----降低血糖
 
二十年糖尿病食用四天後即見實效

摘要:
一名糖尿病者無意中發現,龍鬚菜可以降低血糖,告知同樣患有糖尿的一些朋友這個新發現,並一同嘗試, 經十幾天的試吃以及驗血,發現成果驚人:以其中一位患者為例,本身已罹患糖尿達 20年之久,長期藥物控制並不見理想,即使吃藥血糖指數也高達300 多,但經4天皆食用龍鬚菜後 ,驗血報告指出血糖指數僅剩175!
 
由此顯示食用龍鬚菜對身體有好處。
 
龍鬚菜產期:盛產於4~10月,其他月份較少
產地:量產於花蓮縣花蓮市郊、吉安鄉、鳳林鎮,台灣其他地區亦有生產 。
食用方法:摘取嫩梢煮食
 
園藝性狀:為隼人瓜(佛手瓜)植株莖蔓之嫩梢約 15~20公分之部份,夏季在冷涼地 區生產者可食部分較長,一般每隔3天(夏季)~10 天(冬季)可採收1次,採收後切除過 長部份。龍鬚菜是一種物美價廉的農作物。食用其嫩梢部分,發現味 美可口,味道勝 過果實,而嫩芽部分狀似龍鬚。龍鬚菜不需要使用農藥來防治病蟲害,可以安心食用,而且含有非常豐富的葉綠素,纖維質也很高,多食用可助消化,有利身體健康。 
 
台中縣大裏市大裏裏的一名林姓女士表示,她可能發現了控制糖尿病的新方法,希望能讓大家知道,造福廣大的糖尿病患者。
 
她本身是一名糖尿病者,在今年的4/13無意中發現,龍鬚菜可以降低血糖,且告知同樣患有糖尿的一些朋友這個新發現,並一同嘗試,經十幾天的試吃以及驗血,發現成果驚人。以其中一位患者為例,本身已罹患糖尿達 20年之久,長期藥物控制並不見理想,即使吃藥血糖也高達300多,但經4天皆食用龍鬚菜後,驗血報告指出血糖僅剩175。
 
因此,若諸位受糖尿困擾已久,不妨可試試這個新方法 , 炒龍鬚菜來吃吃看 , 龍鬚菜不僅便宜也沒副作用。
 
龍鬚菜:
 
龍鬚菜又稱為<佛手瓜苗>,就是佛手瓜的幼嫩莖葉,龍鬚菜因為藤蔓狀似龍鬚而得名,是一種極容易種植,生命力很強,並在惡劣環境也能存活的植物,是少數不用農藥栽培的鄉土蔬菜。
 
它是客家菜的常客,市場上常有販售,已算不上是野菜了。龍鬚菜味道清香,口感清脆且嫩滑,相當特別。龍鬚菜的莖葉富含維生素A、B1、B2、葉酸及鐵、鈣質,具有清熱、消腫,以及養顏美容的效果,尤其是龍鬚菜毋須使用農藥,是準媽媽們可以食用的綠色蔬菜,可補充葉酸和鐵質,有助於胎兒神經系統的發育,生產後,也適合食用。
 
龍鬚菜味甘寒、無毒,有清熱氣、利小便的功效,含有豐富的葉綠素與纖維質,可幫助消化。龍鬚菜熱量低,適合糖尿病患食用。唯因龍鬚菜性寒,胃寒瀉泄者不宜多吃,以胡麻油和老薑爆炒之後,可以降低龍鬚菜的寒性。

 
學 名:Gracilaria spp. 
別 名:柳絲藻,海米粉,龍鬚草,菊花菜,佛手瓜苗。 
營養成分:水分,蛋白質,脂肪,醣,灰質,鈣,磷,鐵,菸鹼酸。 
主要功能:預防高血壓,涼血作用,美化肌膚。 
自然療效:常吃龍鬚菜或龍鬚菜蔬果汁,有助於高血壓,涼血,美化肌膚等等。
 
熟的龍鬚菜 ( 100 g )
 
維生素 100 g食物所含有的量
 
葉酸 43 μg 
菸鹼酸 0.3 mg 
維生素B1 0.03 mg 
維生素B2 0.11 mg 
維生素B6 0.03 mg 
維生素A 384.2 RE 
維生素C 8.0 mg 
龍鬚菜又稱為<佛手瓜苗>,就是佛手瓜的幼嫩莖葉,龍鬚菜因為藤蔓狀似龍鬚而得名,是一種極容易種植,生命力很強,並在惡劣環境也能存活的植物,是少數不用農藥栽培的鄉土蔬菜。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郁梵報導)假期來臨,不少民眾都會把握機會出國旅遊,疾管署提醒,為避免出國期間感染疫病,應落實正確勤洗手等良好衛生習慣,並做好個人防護。回國後,若有身體不適也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旅遊史及接觸史,作為診治參考。疾管署表示,中國大陸及香港地區持續出現H7N9、H10N8及H9N2流感...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潘以慈報導)民以食為天,台灣人最愛的問候語就是「你呷飽沒?」,由於吃什麼攸關著身體健康至鉅;然而,天氣也和健康大有關係呢!原來,中醫認為,天候不佳,經常陰雨綿綿,會使脾胃功能弱的人,容易出現食慾不佳,以及常反胃的症狀。基隆醫院中醫科賴卉蓮中醫師指出,陰雨綿綿,空氣濕度居高不下,脾胃...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潘以慈報導)冬季癢多發生在中、老年人身上,以及屬於乾燥敏感皮膚等民眾,但若習慣吃刺激性等食物,或沒有適時為肌膚補充水分等保養,也可能會出現冬季癢現象;台南市立醫院營養師詹蕥顄指出,冬季癢又稱為缺脂性皮膚炎,除了可透過藥物治療,平時也可利用調整飲食的方式,有效舒緩不適。包括豬腳、雞爪...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當手術需要進行麻醉時,醫師會以保護患者的生命安全為考量,包括患者的生理狀況、對麻醉認知等,都會納入選擇不同的麻醉方式;成大附設醫院麻醉部主治醫師周文英指出,若是患者有心肺等方面疾病,就應採以半身麻醉的方式,風險相對比全身麻醉來的低。可是,其實多數民眾較排斥半身麻醉,包括...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