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三級警戒一延再延 壓力破表了嗎?一招避免「大腦泡在恐慌裡」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台灣疫情大爆發後,面對似乎永無止境的三級警戒,加上每天盯著確診、死亡人數一顆心上上下下,不少人都覺得生活的氛圍變得緊繃,緊張、壓力大,甚至出現頭暈、胸悶等身體不適,你的壓力破表了嗎?臨床心理師建議,此時不妨學習以「正念的態度」過生活,找回對自己、思緒、情緒,甚至是對生活的掌控,而非讓大腦多數時候浸泡在恐慌的訊息裡。

全國三級警戒已經快要一個月,大林慈濟醫院臨床心理師蔡宜潔指出,在這段時間裡,對生活各層面及一般人的認知都出現極大的衝擊和變動,而變動可能帶來認知失調、不確定性以及失去掌控感的焦慮。

原來人類的大腦,會自動去搜尋對自己有威脅的訊息,例如,哪裡又出現確診個案?社會資源是否不足?以便「避凶」、「生存」,卻也可能一直讓大腦思緒處於團團轉的疲憊狀態,且被緊張、害怕等負向情緒給淹沒。

蔡宜潔建議,當出現這情狀況時,務必要提醒自己,疫情固然嚴峻,疫情及防疫很重要,但不是生活中的全部。因此「覺察」自己的狀態是很重要的,當自己有任何的情緒或不舒服,可以緩緩閉上眼睛,搭配自然的深呼吸,問問自己怎麼了,試圖理解不舒服的症狀為何,或者是什麼樣的想法引發情緒。

一旦釐清這一切,蔡宜潔強調,下一步就得「接納」處於現狀的自己,告訴自己會有這些症狀或想法沒關係,雖不太舒服,但不用特別去抗拒或壓抑,更不用延伸更多的想法想要去改變什麼,過程中,要是覺察到大腦仍不時地運轉著其他的事,請溫柔而有耐心地將紛飛的思緒,運用專注力抓回到你的深呼吸,一次又一次的,溫柔地回到當下此時此刻。

蔡宜潔說,在呼吸的同時,如果還是覺得心煩意亂,也可以告訴自己「疫情下我努力了,此刻的我是安全的,我可以來照顧自己的身心」,一遍遍,溫柔、疼惜地告訴自己,並繼續深呼吸。另外,不妨拿張紙,列下生活中會從事的活動,如洗澡、走路、下廚,也可以是讓你愉悅的興趣,像是園藝、瑜珈、畫畫等,每天撥點時間,挑選一到兩樣活動,感受當下五感帶給自己的經驗,了解到疫情之外,生活中還是有其他的美好及新的經驗等待發掘。

照片來源:大林慈濟醫院提供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老人肺炎不只怕新冠病毒 日常出現這障礙恐陷死亡率5成威脅!

8歲童一跛一跛「痛到只能蜷曲身體移動」 竟是皮膚病惹出大麻煩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網友在Dcard PO文最近私密處都會有黃綠色的分泌物流出, 性行為時經常出血,至醫院做抹片檢查才知道病變很嚴重是17級 醫生之後再次幫原PO做切片確認,過程中頭暈噁心,一個禮拜後確定是子宮頸癌前病變,痛苦的康復過程讓她奉勸網友定期做抹片檢查。   網友回應 「你認識清水健嗎?」 「我懷...

閱讀詳情 »

早期台灣肝病防治成效不彰,肝癌更有國病之稱。然而,自1986年起全面實施嬰幼兒B型肝炎疫苗預防接,將B肝帶原率降至1%以下。然而,衛生福利部豐原醫院小兒科馬瑞杉醫師提醒,肝是沈默器官,即使罹患肝病也不一定會有明顯症狀,若有疑慮者,建議透過血液、超音波等健康檢查項目以瞭解自身的健康狀況。  當肝臟受到...

閱讀詳情 »

  甚麼是臨床試驗呢? 根據國民健康署的說明:為確保藥品安全及正確評估其醫療效能,藥品必須進行臨床試驗,據以獲得人體安全性與有效性之評估資料,臨床試驗為逐步推進的階段性 試驗過程,以非臨床試驗的結果為根據,依序進行第一階段、第二階段及第三階段臨床試驗。藥品上市後,方可進行第四階段的臨床試...

閱讀詳情 »

點選圖片看新聞影片   【新唐人亞太台 2016 年 06 月 20 日訊】嬰幼兒血便的症狀很多,新手媽媽可得多注意,台中一歲的女童,連續一個月不斷的解血便,因為沒有哭鬧,初步診斷為蛋白質過敏,改餵母奶,但症狀沒有改善,到大醫院經過大腸鏡檢查後,確認是大腸息肉造成的反覆血便。 一歲的晴晴...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