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不要萬事問Google!日本醫學博士公開「癌症三大療法」,癌症就能治癒...

不要萬事問Google!日本醫學博士公開「癌症三大療法」,癌症就能治癒...

 

(圖片來源:資料圖庫)

 

不要萬事問Google

最近,我偶爾會碰上自己上網查了些資料,然後就變得很自以為是的患者。就算醫師想提供對那位患者來說最好的治療,有時患者會固執地相信自己搜尋到的訊息,而拒絕接受醫生所安排的治療。

我並非否定透過書籍或網路來取得癌症的相關知識。但是,有的時候患者可能會因為閱讀過多的資料而出現不必要的疑慮。網路上的資料多半已經非常老舊,也未必正確。

與其上網搜尋,更重要的是諮詢眼前的醫師,藉以了解所有問題,然後和醫師充分討論過後,好好接受治療。

不要萬事問Google!日本醫學博士公開「癌症三大療法」,癌症就能治癒...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

圖說:不要盲目相信接收到的任何資訊,請與信賴的醫師討論。

 

此外,有的時候,醫師好不容易提出最有效的治療方法,但患者卻堅持拒信正統醫療,轉而尋求替代醫療或民間療法,否定正規治療。甚至有些患者一旦遇到具影響力的人或自己信賴的人提出其他抗癌建議,就會誤以為那些才是正確的,盲目相信錯誤的治療方式。

雖然患者總有一天會發現自己的錯誤,但到那個時候幾乎都已經太遲了,實在是得不償失。建議大家要有自己信賴的醫師和朋友,以及隨時可以提供諮詢的家庭醫師。

請和「願意與自己一起戰勝病魔的主治醫師」,建立起凡事皆可諮詢的良好關係,視為接受合理治療的第一步。

不要盲目相信接收到的任何資訊,請與信賴的醫師討論。

 

癌症的治療方式

癌症的基本療法,不外乎「手術、抗癌藥物、放射線」三種。這些治療方式被視為中流砥柱,又稱「癌症三大療法」。

癌細胞對我們來說是個惱人的存在,不僅沒有用處,變大之後還會壓迫到正常細胞和器官,影響正常功能,有時甚至還會造成死亡。

 

因此,第一大療法就是透過「手術」去除癌細胞。

不要萬事問Google!日本醫學博士公開「癌症三大療法」,癌症就能治癒...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

圖說:近年,我們可以看到麻醉方式的進步和由機器人來動手術之類的醫學發展。

 

近年,我們可以看到麻醉方式的進步和由機器人來動手術之類的醫學發展,但就「切除」來說,其理論和過去並無二致。只不過,一如使用顯微鏡和內視鏡的手術,手術的輔助機械有了革命性的進展,而且透過確認轉移部位與決定切除範圍的大小,可以改善預後,因此,現在仍不斷改良對人體的侵入性降到最低的技術。我們也會在手術的同時,待在宛如太空控制中心一般的房間裡快速進行影像與病理診斷,並透過機器手臂來進行手術。

 

第二種是利用「抗癌藥物」的化學療法。

不要萬事問Google!日本醫學博士公開「癌症三大療法」,癌症就能治癒...

(圖片來源:資料圖庫)

 

有破壞癌細胞發育過程的分子標靶藥物,與破壞癌細胞本身且副作用較少的藥劑等,各種類型的藥物每天都在持續不斷進步,革命性抗癌藥物陸續登場。希望大家了解,目前通過測試而被認可為新藥的決定性關鍵在於「是否能比過去的藥物,讓患者活得更久」,而非「是否可以讓癌細胞縮小」。不管如何,因為這些抗癌藥物的開發,使得化學療法的癌症治療效果有著顯著的進展。

 

第三種是「放射線」

自從發現X光後,人們就知道放射線可以破壞細胞,並用於癌症治療上。如果可以盡量把放射線集中在癌細胞上,不要照射到正常細胞,就可以提高治療效果,因而使用了螺旋刀等技術。

最近在臨床醫學上出現使用重粒子線和質子射線(proton beam)等的革命性治療方法。方法是如果對硼照射中子射線時,便會產生放射線,因為其作用距離相當於一個細胞的範圍,因此當癌細胞攝取硼之後,就只會傷害癌細胞而已。我們的團隊已經開始研究效果比過去更好的硼中子捕獲治療(BNCT),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應該可以運用在臨床醫學上。放射線療法每天都在持續進步中,未來我們肯定能完全消滅癌症。

 

癌症三大療法是手術、抗癌藥物、放射線。

 

不要萬事問Google!日本醫學博士公開「癌症三大療法」,癌症就能治癒...

本文節錄:【日本醫學博士打造的全面抗癌計畫:癌症能治癒!預防與逆轉癌細胞的86種正確觀念】一書/時報出版

 

作者簡介

蔡子強

相關推薦

口腔和身體各部位健康都有連動關係,但究竟哪些說法是真的,而哪些說法可能是沒有科學證據的呢? 英媒《鏡報》整理了最常見的口腔迷思,專訪牙醫師 Uchenna Okoye 為民眾求證解答。Q1:起床先吃早餐再刷牙? 其中最常見的迷思之一就是起床後是否應該立即刷牙?有一說是吃完早餐後再刷牙更能清潔健康,但...

閱讀詳情 »

現今的飲食與生活型態,是導致肥胖盛行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且病態性肥胖比例也逐漸增加,醫師建議達肥胖標準之病人應於半年內降低現有體重的5%至10%,同時改善心血管代謝疾病風險。 26歲的萬小姐患有多囊性卵巢症候群,高中時體重逐漸增加至99公斤,無月經等代謝異常,曾嘗試3年飲食、運動及其他減重方法都...

閱讀詳情 »

行動不便的阿公阿嬤想陪孫子至戶外玩耍,或是跟老友一起爬山,但卻走不久,一下子就腰痠背痛、肩頸痠痛,許多老人家都有類似困擾,因此,止痛的乳膏、噴劑或痠痛貼布成為藥局的暢銷成藥,但專家提醒,民眾用藥前要諮詢專業醫療人員,以免花錢傷身。 藥害救濟基金會指出,市售的外用緩解痠痛藥品琳琅滿目,光是劑型就有乳...

閱讀詳情 »

桃園40歲彭先生日前至埔里訪友,突然昏倒失去意識,轉院緊急施行心導管手術,幸運挽回一命,醫師提醒,心血管急症務必把握黃金治療時間,每1秒鐘都很珍貴!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心臟檢查室主任張育晟指出,彭先生本身患有川崎氏症,平時有規律服藥,2年前也曾因急性心肌梗塞置放支架,日前至埔里拜訪朋友,早上起床時突...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