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健康檢查項目多 醫師教你小撇步

健康檢查項目多 醫師教你小撇步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現代人健康意識抬頭,已有定期健康檢查的概念,但面對令人眼花撩亂的健康檢查項目,受檢者多在意檢查結果能否反應真實的身體狀況?提供了多少健康保證?成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副主任李崇豪醫師表示,想要選擇健康檢查,應確認檢查項目是否達到最佳的性價比(C/P值),且是否由醫師提供正確的報告解釋及建議。

依個人需求挑選 勿盲目檢查

李崇豪醫師說,檢查是做不完的,多久做一次檢查也沒有正確答案,就像世界上永遠不可能沒有壞人一樣,警察定期巡邏可以達到嚇阻效果,「定期」健檢自然也有其必要性存在。只是,3個月、3年都是定期,並沒有制式化的公式可循,最好是依照年紀、性別、家族病史、危險因子等做綜合考量,選定此次想做健檢的適應症。只有挑選了最符合需求的檢查,才能達到檢康檢查的最佳效益。

李崇豪醫師也指出,醫療不是萬能,疾病盛行率不高或檢查工具敏感性不高,就有未能檢查出疾病的可能;且有些疾病從被檢查出,到已無法治癒的時間點間隔很短,疾病又恰巧出現在2次檢查之間,就算是「定期檢查」也很難預防,但萬一做完檢查不久就出現重大疾病,經常就是醫病關係破裂的那一天。

健檢報告勿擅自解讀 須由醫師解釋

健康檢查報告只能反映「目前瞬間」的健康狀況,既不能完全反映以前的健康狀態,也不一定能預測以後的健康狀態,如當下胸部X光顯示沒有腫瘤,但若繼續抽菸,無法保證未來就不會生病。李崇豪醫師說,如果只看當下的檢查報告,而不在無病的狀態下改變既有的危險因子,生病時再來問:「我從來都沒有這個病,為什麼現在會有?」已太遲。健康檢查的報告若沒有醫師綜合解釋,任憑民眾自行解讀紅字,沒有去改變生活型態、減少危險因子,這樣的健檢是盲目的。通常人總是生病才就醫,然而疾病症狀產生需要一定的時間發展,並非短時間內造成。

李崇豪醫師指出,大醫院在檢查前會安排專業健康管理師提供諮詢,提供客製化檢查項目組合的選擇,有些檢查不需列為標準套裝的常規項目,不必每個人每年都做。如B型肝炎表面抗原及抗體,不論是帶原者或有抗體的人,B肝的標記不會改變,而帶原者本來就應該進一步做完整的肝功能檢查及治療,常規在套裝中反覆檢驗這種項目,對自費的檢查者來說是一種浪費。他說,更重要的是會由醫師在中心內完整綜合解說健檢報告,對接受心臟及肺部高階影像檢查的人,更會安排多科會診解說,省去多次門診掛號的不便性。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38091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心瑩報導】很多人曾有這種經驗,早上起床發現脖子僵硬、動彈不得,起床用力的時候疼痛不已,有時候還必須維持奇怪的姿勢才能行動,原來是落枕了。落枕其實是中醫名詞,也稱為失枕,台北慈濟醫院中醫部針傷科李昌狄醫師表示,發生原因其實就是頸部肌肉或其他軟組織的損傷,西醫一般稱急性頸椎關節周圍炎...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國內自3月22日開打AZ疫苗以來,2天總計3,218名醫護人員接種,情況不如預期。對此,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邱南昌分析,與歐洲傳出疫苗血栓事件有關,如果台灣接種人數越來越多,情況良好,沒有出現重大血栓個案,相信接種情況會越來越好。 疫苗不良事件和疫苗副作用 兩者...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桃園報導】全台首座「機械外骨骼(HAL)」中心啟用,脊椎損傷、中風、肌少症等患者,都可藉由機械外骨骼(HAL),訓練肌肉與重建神經迴路,只要下半身肌肉仍然可以施力,雖然沒辦法支持全身重量站立和行走,都可藉著復健慢慢重回自主能力,不會因長期坐臥導致肌肉完全退化,等同失去活動能力。...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新冠肺炎疫苗昨(23)日施打第2天,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統計,目前共有3,218名醫事人員接種牛津AZ新冠疫苗,第2日有1,638人次,同時新增3例非嚴重不良反應通報;同時,陳時中與張上淳都說,打完疫苗有輕微發燒。 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累計至昨日全台共...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