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凡事都要從「腸」計議? 維持精神健康也需要

凡事都要從「腸」計議? 維持精神健康也需要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有句成語為「腸枯思竭」,形容全無靈感,寫不出東西;但是,腸子怎麼會像大腦一樣可以思考呢?可別懷疑古人的智慧,最近科學研究即證實,腸道原來真的會思考!而且腸道竟然與憂鬱症、巴金森氏症都大有關係。
血清素影響大腦健康 九成都在消化道產生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台裔助理教授肅夷年與研究團隊,於國際頂尖科學期刊《細胞 Cell》發表的最新研究,發現腸道中某些特殊細菌對於血清素(Serotonin,又稱 5-羥色胺)的產生非常重要;大約有90%外周血清素(peripheral serotonin)都是在消化道中產生,而這些激素的濃度與調控,和憂鬱症、自閉症、巴金森氏症等疾病都有關。
腸道專家、陽明大學生化所教授蔡英傑博士表示國際級的先驅研究已經有「菌腦腸軸線(microbiota-gut-brain-axis)」存在的共識,也就是正常的腸道微生物,將可能影響宿主的神經傳導物質分泌,進而傳到大腦改變精神健康來自腸道的血清素也可能主導情緒表現,;因此,醫學界認為,未來若要治療心理疾病,得先從腸道下手。
便秘會使腸道發炎 易誘發巴金森氏症
至於腸道微生物,是如何影響大腦的呢?蔡英傑教授表示,根據台大醫院神經部吳瑞美教授分析健保資料庫55萬個巴金森氏症病例結果發現,有便秘困擾的人,罹患巴金森氏症的機率比一般人高出許多。由於便秘問題會使腸道逐漸走向發炎型菌相,發炎性細胞激素就會透過神經,傳導至大腦的藍斑核(LC)及黑質(SN)部位,幾年之後,就會誘發巴金森氏症。
蔡英傑教授進一步指出,人類腸內微生物也有物競天擇的現象,腸道內依賴油脂及蛋白質生存的微生物,為了能夠生存,會分泌物質,透過神經傳導至大腦,影響我們的飲食行為,這時,我們就會產生想吃高油、高蛋白食物的慾望,進而陷入新陳代謝的惡性循環;反之,消化纖維素的菌叢也會分泌物質傳導至大腦,鼓勵我們也多吃對身體有益的青菜蔬果。
提升腸道快樂益生菌 可改善精神健康
人的腸道系統綿延將近10公尺,腸道擁有的神經元比脊椎還多!! 科學研究證實,腸道就像大腦一樣可分泌各種激素,甚至能產生更多的神經傳遞物質,而腸道絕大多數的神經分泌功能並不受大腦左右,表示腸道神經叢可以自己決定要做什麼,所以也就有了「第二大腦」的稱號。
蔡英傑教授表示,腸內微生物能影響大腦的面向多元,陽明大學研究團隊近期也發現出一種獨特的「快樂益生菌」,能夠改善精神健康。;而若能提升腸內快樂益生菌的數量,改善腸道環境,即可讓我們更有動力,從內而外都身心暢快。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24085

相關推薦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今(24)日晚間18時,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緊急召開第2次記者會,指揮官陳時中宣布,1月6日至19日由部立桃園醫院出院病患,包含陪病者,與回家同住家人經與第889例接觸民眾,即日起由出院日算居家隔離14天,完成者將安排採檢,呈現陰性持續7天自主健康管理,初步估計影響高...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部立桃園醫院住院大樓相關人員,不論醫護人員、病患、陪病者等,目前全數都須隔離,如果已經出院回家,即刻起不得外出,至少影響5000人,衛福部因應部桃專案,規劃檢疫民眾緊急醫療線上諮詢平台,有醫療需求居家隔離者,可藉由手機線上諮詢,不出家門也能有初步醫療專業判斷。 中央流...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部立桃園醫院群聚,再引爆台北市衛生局前局長邱淑媞,在18年前因SARS和平醫院封院爭議,邱淑媞批評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未能「封」住病毒,指揮官陳時中今(23)日下午回應,「只出不進」考慮到醫療量能與負荷,醫療人員高壓工作容易有很大疏漏;但晚間陳時中政策卻類似180度大...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今(24)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國內新增3例境外移入新冠肺炎確定病例,分別來自南非第886例、美國第887例、第888例,3人共匡列39名接觸者,2人列居家隔離,其他則是自主健康管理。 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第886例是本國籍40多歲男性,去(2020)...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