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別忽視孩子尿床警訊 超過這頻率建議就醫

  許多家長以為孩子尿床沒什麼大不了,不過專家提醒,如果寶寶6歲以後還繼續尿床,可能因為害怕家長責備或同儕取笑而不敢說出口,間接形成孩童心理的創傷與自卑,影響深遠。

  亞太兒童泌尿醫學會理事長楊緒棣指出,依據國際及台灣流行病學資料顯示,約有5至10%的學齡兒童受尿床影響,其中男生比例較高,大約是女生的1.5倍到2倍。如果不分性別,則每100名5歲的兒童中,就有15至20人尿床。

  楊緒棣說,造成夜間尿床有3大原因,一為「夜間多尿症」,睡眠時大腦中的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使得夜間尿液產生量過多;「膀胱過度活動」膀胱過度敏感或異常收縮,導致尿急、頻尿、夜尿或急迫性尿失禁;「大腦覺醒中樞異常」一般人夜晚膀胱漲尿時,會刺激大腦讓人產生尿意而排尿,若大腦感覺不到尿意,脊髓的反射中樞會自行決定排尿,形成尿床。

  如何改善寶寶尿床問題?楊緒棣建議,家長應先觀察孩童在白天與夜間睡眠時的排尿狀況,紀錄孩童喝水、排尿的時間與排尿量,幫助醫師初步評估孩童尿床的可能原因。

  5月28日為「世界尿床日」,楊緒棣理事長、王大民主任呼籲家長應正視小孩尿床問題,如果6歲以上、夜間尿床超過6個月、每月夜間尿床超過2次,應盡早至小兒泌尿科或小兒腎臟科就診,透過行為調整或接續藥物治療,改善尿床症況。

相關推薦

匯流新聞網記者李映萱  呂怡潔 程子奕/ 台北報導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4)日公布國內新增185例COVID-19確定病例,均為本土個案;另確診個案中新增15例死亡。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從發病日、採檢日來看,確診病例有往下趨勢,疫情控制趨於平穩,雙北也朝向好的方向發展,他同時提醒,就算...

閱讀詳情 »

京元電子公司廠房發生COVID-19群聚事件,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4日即刻設立前進指揮所,積極協助地方政府及廠商進行防疫,避免感染擴大。前進指揮所指揮官王必勝昨晚在臉書指出,確診率比預期低,顯示分流降載復工及加強防疫管理的策略有效果,「大家戰戰兢兢持續工作,務實的目標是情勢可控,確診數趨勢持續降低」...

閱讀詳情 »

台灣COVID-19疫情嚴峻,國軍獲4.5萬劑AZ疫苗。據軍聞社報導,由於化學兵不斷實施消毒作業,為確保第一線人員安全,陸軍第33 化學兵今(14)日上午前往國軍桃園總醫院施打疫苗。據軍事新聞通訊社報導,為防止疫情擴散,化學兵部隊近期不斷的在各地實施消毒作業,為保護第一線人員的安全,陸軍33化學兵今...

閱讀詳情 »

網記者李映萱 / 台北報導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4)日公布國內新增185例COVID-19確定病例,均為本土個案;另確診個案中新增15例死亡。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從發病日、採檢日來看,確診病例有往下趨勢,疫情控制趨於平穩,雙北也朝向好的方向發展,他同時提醒,就算疫情趨緩,防疫也不能鬆懈...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