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北部30歲女性無來源染新冠 要不要普篩專家意見兩極

北部30歲女性無來源染新冠 要不要普篩專家意見兩極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北區再增無來源新冠肺炎(COVID-19)個案,社區感染恐掛警戒!北部目前幾乎囊括大多數無來源新肺炎感染者,特別是日前發布的工作室老闆(第268例)、師大學生(第322例)、社區女保全(第336例),與新增第379例女性患者,無來源患者逐漸出現,台灣是否要大規模展開普篩,目前爭議相當大。

 

新增本土個案感染來源不明 生活軌跡暫時無法查明

 

今(8)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新增3名新增新冠肺炎確診個案(第377例至第379例),第379例是1名30多歲女性,雖然先生1月7日從廣州回台,病患在2月9日也有曾去東南亞,但考慮4月4日才出現輕微發燒與流鼻水症狀,相隔幾乎2個月,因此疫情調查判定發病前沒有出國史,目前感染源也不明。

 

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第379例患者由於個人因素,無法清楚表達確定曾經到什麼地方,目前疫調人員只能判斷,該患者沒有工作,平常只會到居家周邊超市或商店購買生活物品,進一步接觸史、旅遊史、生活軌跡則必須藉由其他方式來查核,才能匡列接觸者,確認病毒來源與有無擴散風險。

 

陳時中堅持不執行普篩 台大公衛強烈質疑

 

台灣陸續傳出無來源感染患者,是否針對全民展開普遍篩檢?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持續保持保留態度,仍然堅持入境有症狀、或經醫師判斷有疑似症狀、與密切接觸者等,才會採檢化驗,通報標準不斷因科學證據而持續放寬,現在也要求居家檢疫/隔離者,解除隔離前都要回溯有無可疑徵兆,加強防止病毒擴散的風險。

 

然而台灣大學公衛學院副院長陳秀熙,多次在記者會中要求政府普篩,他認為無症狀感染者已經成為社區防制破口,防疫單位必須考慮普篩與快篩,同時搭配封城與區域封鎖,才能有效拖慢疫情擴散速度,一方面也是保護醫療量能,維持疾病死亡率。因此建議最好配合人流管制,才能保持最低限度感染,等待有效藥物與疫苗開發。

 

抗SARS前署長葉金川 贊同台灣目前不需要普篩

 

然而針對普篩議題,前衛生署署長葉金川,與陳時中有同樣意見,不贊成台灣現在展開普篩。葉金川說,目前台灣無法確認感染源的確診患者非常少,相對其他國家幾乎是微乎其微,可以說社區風險仍然非常低,現在開始普篩沒有意義,應該是要針對能預測的高風險族群並斬斷其向外傳播的機會。

 

葉金川強調,台灣目前新冠肺炎在社區感染的風險不高,維持戴口罩與勤洗手,就能保持很好的自我保護效果,不必要太恐慌擔心,但也不能太鬆懈,例如清明連假的人潮聚集,一定要維持良好社交距離,按照指揮中心指示,室外1公尺、室內1.5公尺,非必要群聚活動最好避免,就能避免許多染病風險。

 

更多NOW健康報導
全球近半數人口封城中 詹長權:台灣應提前做好這些
新冠肺炎未發病就有傳染力 陳秀熙:應盡快展開普篩

更多健康資訊一次滿足!點此進入【NOW健康】

★編輯嚴選:自己的命自己救! 罹癌鬥士從免疫細胞找到奇異轉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35歲女性平時生活作息規律,但是只要熬夜,或是吃太飽時腸胃脹氣時,常感覺胸悶,心臟不舒服,且偶有心悸,嚴重時還常伴隨眩暈。前往心臟內科,心電圖檢查沒有任何異狀查不出原因,隨即尋求中醫師的建議,中醫師認為,雖然患者自覺是胸口心臟處不舒服,但是其實問題根源在於腸胃,給予中藥...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外電報導】在台灣,急性心肌梗塞主要治療處置方式是經由心導管手術。在動脈阻塞處裝上心臟支架,撐開血管以暢通血流,不過國內目前大多數使用的「藥物塗層支架」,術後仍有相當比例因血栓或某些原因而造成再次心肌梗塞的風險,患者必須長期服用抗血小板凝集藥物。據國內一位資深醫療業者表示,新一代的...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如頤/綜合報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12日例行記者會才公布本土新增4例確診個案,夜裡又傳出10例檢驗陽性!晚間傳出台北市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群聚再擴大,新增1例女護理師陽性個案;此外桃園群聚方面,與居服員相關的銀行傳播鏈再擴大,中壢聯邦銀行健行分行再添9例確診。目前個案尚未列編號,相關疫...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楊艾庭報導】本週二(11日)白天起強烈大陸冷氣團或大陸冷氣團南下,愈晚愈冷,甚至會來到10度以下低溫,呼籲民眾做好保暖禦寒的措施,除了各地氣溫驟降,高山降雪機率也大增,不少民眾蓄勢待發,準備上山「追雪」。門諾醫院心臟外科醫師楊凱迪表示,海拔超過2500公尺以上,人就容易因為低壓、低...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