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呼吸照護採氣切 可恢復說話與進食

(健康醫療網/張郁梵報導)很多呼吸照護病房的病患,都是靠著插管呼吸和進食,不只無法說話、也無法品嘗到食物的美味。醫師建議,意識清醒的插管病人絕大部分都可換成氣切管,不但可以減少對聲帶的傷害,還可以開口說話和進食。

澄清醫院中港院區呼吸照護病房主治醫師惠群表示,呼吸照護病房的病患多數都有多重器官功能障礙,半數以上病患曾有中風或失智症、心臟衰竭、慢性腎病變。雖然每位病人都需要依賴呼吸器生存,但約只有一半的病人有氣切,而另一半的病人因每天需要更換固定於臉上的膠帶,兩頰容易有程度不一的慢性破皮傷口。

惠群解釋,長期依賴呼吸器的病人,需要一個與呼吸器相連通的管路。氣切是常見的小手術,在頸部氣管軟骨間開一個小洞,做為氣體進出的通道。氣切可以幫助更快脫離呼吸器;而對有慢性呼吸道疾病、無法有效率咳出痰液、或需要長期依賴呼吸器的病人,氣切可讓病人接受呼吸治療時更舒適,更有效的清除痰液,避免併發症。

雖然對於意識不清的病人,氣切的好處仍有爭議,但對於意識清楚的病人,接受氣切的醫療照顧,可以舒服許多,改善生活品質,好處遠多於壞處。惠群也強調,氣切病人的照顧是項團隊合作,從一開始決定手術的時機、手術的方式、氣切管路樣式的選擇,以及是否需要同時使用呼吸器送氣,來幫助說話音量與清晰度,都需要專業醫護人員的評估,特別是呼吸治療師及語言治療師的參與,才能順利完成。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11666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李依如報導】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台灣每11個新生兒就有1個是早產兒,這些早產兒常發生餵食困難及成長發展方面的問題。一名出生時體重不到1,500公克的小葡萄(化名),在媽媽肚子待不到30週急著離開子宮,由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小兒科醫師密切觀察診治,好不容易養到足夠體重可以平安出院,醫師提...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李依如報導】糖尿病不只是代謝功能的疾病,更是一種會「侵犯血管」的全身性疾病。花蓮慈濟醫院舉辦「控糖行動作伙來,護心保腎好家在」衛教活動,提醒民眾定期檢查血糖、做好預防保健外,花蓮慈院新陳代謝科李哲全醫師提醒糖友,糖尿病的病程長,影響層面包括個人與家庭,維護病友的良好控糖關鍵是「家庭...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上班族工作壓力沈重,平日睡眠不足,許多人會利用周末補眠睡到自然醒。不過,有越來越多研究發現,長期處在平日睡得少,假日睡得多的「社交時差」,將會增加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風險。   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林煜軒醫師指出,「社交時差」是指忙碌上班族...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近來國內興起「議題式遊戲」教學熱潮,讓學童透過分組討論、角色扮演的方式,學習如何解決問題。台灣拜耳今年再次結合新創社企「玩轉學校」,設計客製化「豐醫足食高峰會」議題式遊戲課程,吸引超過50位學童及企業志工報名參加,學童分組扮演已開發國家、石油國家、海島型國家及聯合國等國...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