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夏日胸悶痛,小心心肌梗塞前兆!多喝水護心

在台灣,平均每年約有近萬人因心肌梗塞死亡據統計,據統計,患者多集中在冬季與夏天悶熱季節。醫師提醒,心肌梗塞事前幾乎沒有症狀,但平常如果出現胸悶、疲倦及冒冷汗等症狀,或有三高病史的患者,就要注意及早發現治療,才可降低死亡風險。

夏日胸悶痛,小心心肌梗塞前兆!多喝水護心

心肌梗塞初期無明顯症狀,但若是常有胸悶痛情況就要特別留意。

台南市立醫院家醫科醫師黃靜怡指出,一般人都認為,冬天才是心肌梗塞好發時期,但其實越來越多的中、壯年病患,常是在夏天出狀況,因為大量流汗造成血液濃度升高,容易造成胸悶、胸痛等毛病,甚至釀成心血管疾病危機。

夏日補充水分 防心肌梗塞

臨床上,心血管危險因子共5大類,包括糖尿病、高血壓、體質遺傳、抽菸或是高血脂等,正常人的血管就像水管一樣,相當平整,但若身體潛藏5種危險因子,就要當心血管「淤塞卡住」,造成動脈狹窄形成血栓,導致心肌梗塞。

特別是夏天氣溫飆高,若水分補充不足,處於脫水狀態,加上血液跑到四肢與肌肉,心臟血流不足,會有心肌梗塞的風險。另有三高病史、抽菸習慣、工作壓力大,以及過度勞累等族群,都是心肌梗塞的高風險族群,須特別防範。

夏日胸悶痛,小心心肌梗塞前兆!多喝水護心

醫師黃靜怡(如圖)指出,一般人都認為,冬天才是心肌梗塞好發時期,但其實越來越多的中、壯年病患,常是在夏天出狀況。(圖片提供/台南市立醫院)

冠狀動脈血栓 猝死風險高

黃靜怡醫師強調,心肌梗塞是冠狀動脈粥狀硬化斑塊的破裂形成血栓,阻斷供應心臟的血流使心肌缺氧壞死。調查發現,國內心肌梗塞27分鐘就有1人發作,且發作的「黃金救命時間」極短,只要半個小時就有可能會有併發病患「猝死」。

特別是有一半以上的心肌梗塞,發病前沒有任何症狀,其他則是會胸悶、胸痛、氣促,而且頻率越來越頻繁。心肌梗塞的死亡率約在10%至20%之間,老年人甚至高達40%,其中有半數以上的患者來不及送醫便死亡。

夏日護心:5不3要1沒有

黃靜怡醫師也提醒,心臟血管要健康,應做到「5不3要1沒有」,「不」要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肥胖及抽菸,「要」均衡飲食、適當運動及正常作息,「沒有」過大壓力。建議採適度運動,每周至少3次、每次30分鐘、心跳不超過133為宜。

心臟疾病大多數可預防,只要避免動脈硬化的併發症,就減少近一半的整體死亡機率。除了堅持少油、少鹽、少澱粉與精緻醣類外,食物少調味、多膳食纖維、多走路及不抽菸,都是預防心臟病的根本原則。

【醫師小叮嚀】:

若有三高病病史,建議除了應聽從醫師建議,準時吃藥外,平時還可以多攝取像是深海魚油、膳食纖維(蔬菜、水果、燕麥、全穀類、藻類),適量的紅酒、綠茶等健康食品,降低發生心臟疾病的機會。

資料來源:華人健康網(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80/57830)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上華人健康網www.top1health.com 看更多健康資訊

【延伸閱讀】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隨著資訊工程快速的演進,硬軟體光速般的進步,智慧醫療與精準醫學已是醫療4.0變革中不可避免的醫學挑戰與改變主軸;心臟血管內科的研究也其中之一。本身為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心臟血管內科教授的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劉秉彥主任認為,即使是資深的臨床心臟科醫師,有時也要小心花上20-30...

閱讀詳情 »

現年49歲的張小姐,2年前因嚴重腹瀉被診斷為腸胃型感冒,問診時無意間透露幾月前才摸到腹部有腫塊,在醫師建議下轉診至雙和醫院進一步檢查,竟發現已是卵巢癌末期!張小姐在經歷了手術與半年化學治療,卻在約1年半後復發,心情頓時又陷入慘淡。然而在醫師不斷的正面開導,加上家人細心陪伴下,再次接受化療,癌症指數才...

閱讀詳情 »

氣喘是兒童最常見的慢性疾病。氣喘經過適當的治療可以有效的緩解症狀,讓氣喘兒的生活品質提升至與一般兒童相等,且大大減低急性發作所需承擔的風險及負擔,目前5歲以下兒童的輕度持續型氣喘治療有「吸入型類固醇」及「口服白三烯素拮抗劑(Anti-leukotriene agents)」2項可選擇,但當家長面臨要...

閱讀詳情 »

兒童和青少年的營養知識和獨立判斷能力未臻成熟,雖然有選擇的權力,卻無判斷的能力,學校肩負著學術及生活教育的任務與信譽,校園中販售的食品具有示範的作用及功能。臺北市政府率全國之先,於民國85年即訂定相關規範,讓含糖飲料及不夠健康的食品退出校園。 國民飲食指標手冊建議,每日的添加糖攝取量不宜超過總攝取熱...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