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平均每年約有近萬人因心肌梗塞死亡據統計,據統計,患者多集中在冬季與夏天悶熱季節。醫師提醒,心肌梗塞事前幾乎沒有症狀,但平常如果出現胸悶、疲倦及冒冷汗等症狀,或有三高病史的患者,就要注意及早發現治療,才可降低死亡風險。
台南市立醫院家醫科醫師黃靜怡指出,一般人都認為,冬天才是心肌梗塞好發時期,但其實越來越多的中、壯年病患,常是在夏天出狀況,因為大量流汗造成血液濃度升高,容易造成胸悶、胸痛等毛病,甚至釀成心血管疾病危機。
夏日補充水分 防心肌梗塞
臨床上,心血管危險因子共5大類,包括糖尿病、高血壓、體質遺傳、抽菸或是高血脂等,正常人的血管就像水管一樣,相當平整,但若身體潛藏5種危險因子,就要當心血管「淤塞卡住」,造成動脈狹窄形成血栓,導致心肌梗塞。
特別是夏天氣溫飆高,若水分補充不足,處於脫水狀態,加上血液跑到四肢與肌肉,心臟血流不足,會有心肌梗塞的風險。另有三高病史、抽菸習慣、工作壓力大,以及過度勞累等族群,都是心肌梗塞的高風險族群,須特別防範。
醫師黃靜怡(如圖)指出,一般人都認為,冬天才是心肌梗塞好發時期,但其實越來越多的中、壯年病患,常是在夏天出狀況。(圖片提供/台南市立醫院)
冠狀動脈血栓 猝死風險高
黃靜怡醫師強調,心肌梗塞是冠狀動脈粥狀硬化斑塊的破裂形成血栓,阻斷供應心臟的血流使心肌缺氧壞死。調查發現,國內心肌梗塞27分鐘就有1人發作,且發作的「黃金救命時間」極短,只要半個小時就有可能會有併發病患「猝死」。
特別是有一半以上的心肌梗塞,發病前沒有任何症狀,其他則是會胸悶、胸痛、氣促,而且頻率越來越頻繁。心肌梗塞的死亡率約在10%至20%之間,老年人甚至高達40%,其中有半數以上的患者來不及送醫便死亡。
夏日護心:5不3要1沒有
黃靜怡醫師也提醒,心臟血管要健康,應做到「5不3要1沒有」,「不」要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肥胖及抽菸,「要」均衡飲食、適當運動及正常作息,「沒有」過大壓力。建議採適度運動,每周至少3次、每次30分鐘、心跳不超過133為宜。
心臟疾病大多數可預防,只要避免動脈硬化的併發症,就減少近一半的整體死亡機率。除了堅持少油、少鹽、少澱粉與精緻醣類外,食物少調味、多膳食纖維、多走路及不抽菸,都是預防心臟病的根本原則。
【醫師小叮嚀】:
若有三高病病史,建議除了應聽從醫師建議,準時吃藥外,平時還可以多攝取像是深海魚油、膳食纖維(蔬菜、水果、燕麥、全穀類、藻類),適量的紅酒、綠茶等健康食品,降低發生心臟疾病的機會。
資料來源:華人健康網(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80/57830)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上華人健康網www.top1health.com 看更多健康資訊
【延伸閱讀】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