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多吃蛋白質就能長肌肉?有效增肌不能少了這元素,如何聰明補充?

增肌要補充蛋白質,但是蛋白質並非吃愈多愈好。聰明補充蛋白質,增肌才能事半功倍,運動前、中、後,怎麼吃最增肌?這篇一次告訴你。

編按:《慢老》作者黃惠如,結合深耕復健科領域30年的雙和醫院副院長劉燦宏,與營養學者黃惠宇、肌力與體能教練李杰,強強聯手,破除多數人一直以來對肌肉的迷思,練肌肉不是為了外型看起來有線條而已,關係到生命長短,更關係到生命品質,同時本書也提供建立肌肉的運動、營養實際建議。

多吃蛋白質就能長肌肉?有效增肌不能少了這元素,如何聰明補充?

(圖片來源:資料圖庫)

 

身體如同你的愛車,想要引擎順利運轉,開得順、跑得快,就要加油,運動前、中、後的食物就如同汽油,在正確的時間吃進正確的食物與分量,才能幫助你達到目標。

可怕!你的2021年註定會被什麼黏住?

 

運動前千萬別空腹

美國家庭醫生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Family Physicians)建議,運動前兩小時至三小時,就要有意識地補充水分,至少喝下五百毫升至六百毫升的水,若一次無法喝下那麼多,可分次喝完。

如果是輕度的有氧運動如快走,而且肚子不餓,除了水分,就不需要特別補充。但如果將進行肌力訓練,則在運動前2小時至3小時,吃複合性碳水化合物,如全麥吐司、三角飯糰、地瓜等。

此外,要避免吃油脂高的食物,如巧克力,因為這些食物消化較慢,氧氣和血流較會停留在胃裡周邊。也千萬不要空腹運動,因為空腹運動時,身體得不到足夠的熱量補給,造成基礎代謝率下降,甚至可能造成肌肉損傷。

如果你運動前只有5分鐘至10分鐘,還是可以吃些東西,如香蕉或蘋果之類的水果,重點就是好消化的碳水化合物,以免你運動時血糖過低而昏倒。

但也不要吃到要咳個飽嗝,吃太飽血液匯集中在消化系統,就會造成代謝能力下降。

 

運動中水要喝夠

如果運動時間在一小時內,記得每十分鐘至20分鐘,補充200毫升至300毫升的水分。如果要做高強度並超過一小時的運動,除了定時補充水分之外,在運動半小時後,可以補充50大卡至100大卡的食物,如喝點低脂優酪乳或吃香蕉。

 

運動後不餓也要吃碳水+蛋白質

運動時水分流失,要即時補充。在三十分鐘內喝兩百毫升至三百毫升的水。

運動後,你要吃蛋白質以及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固然重要,碳水化合物吃太少,也無法長肌肉。

多吃蛋白質就能長肌肉?有效增肌不能少了這元素,如何聰明補充?

(圖片來源:資料圖庫)

 

運動後,原本身體裡的肝糖如同汽油被消耗,運動後吃碳水,如同再加油。而且,碳水化合物下肚,血糖上升、胰島素分泌,肌肉合成的機轉才能開始運轉,建立新的肌肉,這過程稱為合成窗口(anabolic window)。

胰島素如同領隊帶領胺基酸進入骨骼肌細胞,讓胺基酸在其中合成蛋白質、修復肌肉組織。而補充蛋白質提供必須胺基酸,才能重建長成新的肌肉。

運動後攝取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的比例約熱量或重量的三至四比一。碳水化合物最好是容易吸收,在運動後更快分解送入血液中發揮效益。如米飯、麵包、饅頭、香蕉、燕麥、吐司、玉米等,可搭配蛋白質如豆漿、牛奶、優格、茶葉蛋、雞胸肉等。

 

聰明補充蛋白質,增肌才能事半功倍

增肌要補充蛋白質,但是蛋白質並非吃愈多愈好。蛋白質攝取量如果超過總熱量的35%至40%,或每次攝取超過20克至25克蛋白質,便超過了肝臟能夠處理的胺基酸上限,蛋白質合成效率亦會開始減速鈍化。

所以比較好的策略是運動完吃點心,但接下來的三餐依舊要特意補充足夠的蛋白質及熱量。

蛋白質不只量要足夠,質也重要。在增肌效果上,動物性蛋白質效率較高,如蛋、牛奶、優格、雞肉等會比豆漿、豆腐好。

但如果運動後並不餓,這也很常見,尤其是在濕熱天氣下運動。但即使吃少,也比沒吃的好。例如喝杯冰的巧克力牛奶,或去果汁攤喝杯果汁配顆茶葉蛋。

過去都認為,運動後要馬上吃,否則合成窗口會關閉,一切白做工。馬上吃還是需要,不過現在也發現黃金合成窗口其實大大敞開,除了運動後的那一餐吃夠蛋白質與碳水化合物,接下來的24小時都要認真補充蛋白質,依舊能幫助你長肌肉。

 

【輸入他的姓名】看他是真心的還是愛情騙子!?

 

多吃蛋白質就能長肌肉?有效增肌不能少了這元素,如何聰明補充?

本文摘自天下雜誌出版《慢養功能肌力:釐清你一直誤用的養生常識,用最正確的醫學、營養、運動科學,擊退肌少,強筋骨,少痠痛,慢老有活力

 

【更多資訊請上《天下讀者俱樂部》;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78歲紀老先生雙下肢腫脹已逾十年,小腿及足部色素沈積而變暗深褐色,經他院診斷為靜脈曲張合併鬱滯性皮膚炎,但手術後仍不見起色。近年來,腳步更是沈重,走路也越來越喘,再轉介至臺北榮總就診,檢查發現罹患嚴重的心臟三尖瓣閉鎖不全,且因病程已久,又出現右心衰竭、鬱血性肝病變導致黃...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要害一個人,不難;要幫一個人,也很簡單,只要從他的飲食習慣及內容下手即可。但大多數民眾對於很多會威脅到健康的潛在因素,不是視而不見,就是聽而不聞,比如壓力、運動不足、速食品氾濫、飲食營養不均衡、錯誤的飲食觀念及充滿壓力的人際關係等,長久處於這種不健康的環境下,不生病才怪...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編輯部/台北報導】古人云:「君子不重則不威」,所以老人家不要太瘦才是有福氣!對此,台灣長照醫學會理事長、肥胖症專科醫師劉伯恩表示這是錯誤的觀念,身形體重要在乎的是肌肉量多寡,若全身都是脂肪,體態視覺上既沒有線條,體脂過高也容易引發心血管等慢性疾病。   劉伯恩指出,銀髮族追求...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外電報導】埋下健康未爆彈 全球逾8成青少年運動量不足!青少年每天應至少運動60分鐘,世界衛生組織(世衛)最新研究卻發現,全球每5名有4名11-18歲的孩童運動量不足,且女孩問題更嚴重。研究推論,課業壓力以及電子產品的生活方式是原因之一。世衛Regina Guthold博士指出...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