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子宮肌瘤一定要開刀? 妳有更好的選擇

子宮肌瘤一定要開刀? 妳有更好的選擇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一名38歲女性罹患子宮肌瘤,每次月經來都過量,需要跑醫院輸血,就醫檢查發現子宮內有一顆黏膜下肌瘤、多顆肌層內肌瘤,長期貧血的結果,血紅素掉到僅5g/dl,使用傳統藥物治療都無效,經醫師建議使用新型黃體素接受器調節劑,第一個月血紅素就提升至8g/dl,第二個月已經回到正常數值,可以手術摘除,術後追蹤已經半年,子宮肌瘤未復發,目前為懷孕做好準備。

每2至5名女性 罹患子宮肌瘤

根據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統計,國內子宮肌瘤發生率約為20-50%,好發年齡層為40-50歲婦女。員林基督教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吳榮良表示,大部分子宮肌瘤為良性腫瘤,只要是處於生育年齡的女性都可能發生,停經後缺乏荷爾蒙刺激,子宮肌瘤則會逐漸萎縮。

子宮肌瘤有3種 黏膜下肌瘤症狀明顯

吳榮良醫師說明,子宮肌瘤會根據生長位置而有不同症狀,可分為肌層內肌瘤、黏膜下肌瘤及漿膜下肌瘤,其中以肌層內肌瘤最為常見,患者通常不會感到身體不適;黏膜下肌瘤則因靠近血管,患者幾乎都有經血量過多、月經異常、痛經、貧血等症狀;而漿膜下肌瘤超過5公分以上,才可能壓迫腸胃容易出現腹脹、腹痛等腸胃道症狀。

4大狀況 子宮肌瘤需進一步治療

子宮肌瘤需要治療嗎?吳榮良醫師強調,大部分的子宮肌瘤沒有症狀,只需追蹤即可;若出現經血量過多、痛經、貧血、造成不孕,則應進一步評估治療方式,目前有藥物治療、海扶刀療法、子宮動脈栓塞及手術治療,但僅2-3成患者需要手術治療。

傳統黃體素副作用多 新型口服藥大幅改善

吳榮良醫師進一步說明,針對經血量過多、痛經等症狀,可使用口服子宮收縮藥物、止血劑及黃體素;不過黃體素每天需服用4-6顆,容易產生水腫、長痘痘、毛孔粗大、便祕等副作用。

目前已有新型黃體素接受器調節劑,一天只需一顆,通常一周內經血量過多、腹痛情形便會減少,下個月痛經則會大幅改善,建議連續服用3個月、停藥1個月,持續使用1年,僅有些微的頭痛、頭暈副作用。

子宮肌瘤別怕 手術非唯一治療方式

吳榮良醫師呼籲,罹患子宮肌瘤不要害怕治療,目前治療準則以藥物治療為先,最後一步才需傳統手術治療;如今,新型黃體素接受器調節劑,可有效舒緩不適症狀,可說是患者的一大福音。

【健康醫療Line健康,加入好友更快活】LINE@ ID:@healthnews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34244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一名中年男子,有糖尿病、肝硬化病史,但病情控制不良,血糖高達3、400,糖化血色素達10,日前陪妻子回越南探親,到海邊戲水時,腳底不小心被岩石劃傷;不料,隔天他持續發燒,送醫後,檢查發現腳底傷口起水泡,確診感染海洋弧菌,3小時後水泡竟擴散至大腿,雖然緊急截肢右大腿,並...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子容整理) 科技日新月異,相較10年前,更增加許多產前檢查項目,每一項檢查的結果都有其代表意義。除了每項所需費用外,建議準備或已懷孕夫妻更要了解這些檢查的目的、需要性以及安全性。 羊水染色體晶片篩檢 一般孕婦常常會問的檢查項目包括:唐氏症篩檢、羊膜穿刺、羊水染色體晶片、高層次超音...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子容、黃軍瑋報導) 原是一位重機技師的鄧先生,在去年因為出血型腦中風導致左半邊肢體癱瘓,需要拄著拐杖才能行走,因平衡及協調能力不足的關係,連抱起女兒都只是夢想,在經過「360度坐站平衡訓練」治療後,病情已大幅改善。 醫師表示這套360度坐站平衡訓練儀器,跟傳統的復健訓練有很大的差...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子容報導) 李小姐今年22歲,從事行政工作,常常需要打電腦,近日中指和無名指關節的地方經常會有疼痛感,尤其是無名指,有時候彎曲之後就無法再伸直,相當困擾,只好求助復健科門診。 板機指可能是致病因子 新光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陳姿璇表示該案例為板機指,又叫做狹窄性腱鞘炎,主要是由手部掌...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