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安全睡眠環境5大守則 不讓嬰兒猝死悲劇上演

  1名出生不到1個半月的小男嬰,在母親節當天被爸爸發現沒了心跳呼吸且鼻孔出血,雖當下緊急送醫卻仍回天乏術。初為人母的年輕媽媽跪哭在地,唸著「媽媽好愛你」,場景相當感傷。

  澄清醫院中港院區醫師指出,小男嬰到院時已無生命跡象,口鼻略有出血,臉色發黑,經初步了解,男嬰與父母睡同張床,所以不排除可能是媽媽熟睡時不慎壓到寶寶,而導致憾事。醫師提醒,照顧1歲以下的幼兒,千萬不要貪圖照顧方便而睡在同1張床,也不要在沙發上抱小孩睡覺,很容易因為蓋住到嬰幼兒口鼻,造成難以彌補的悲劇。

  臺灣兒科醫學會提醒家長,在睡眠上給寶寶的幫助越少越好,讓孩子學習自行入睡,並能大幅降低嬰兒猝死症候群的風險。如何讓寶寶遠離猝死危機?國民健康署提出「寶寶安全睡眠環境5大守則」。

  寶寶與他人同床而睡是「嬰兒猝死症」危險因素之一,就算是與父母或多胞胎兄弟姊妹,均建議「同室不同床」。

1. 使用毛巾被或毛毯保暖時,應裹至寶寶胸部,並將手臂露出以減少蓋住臉部的機會,或穿著1件式或睡袋型嬰兒睡衣。

2. 嬰兒床表面必須堅實平整,不可有鬆軟物件,如枕頭、填充玩具等;且勿讓嬰兒睡在沙發、椅子、墊子或趴睡在父母或照顧者身上。

3. 避免環境過熱,勿穿著太多衣物與過度包裹嬰兒,無空調設備時,宜注意通風。

4. 無菸環境,勿讓任何人在嬰兒附近吸菸。

  臺灣兒科醫學會強調,寶寶不可和大人同床而睡之外,也不建議和其他孩子一起睡,由於睡覺後姿勢改變或床上被褥壓迫,與他人同睡將大幅增加嬰兒猝死的危險性。建議大人與嬰兒「同房不同床」,不但可隨時察覺寶寶的狀況,更提供寶寶安全的睡眠環境。6個月大後,儘量讓寶寶學會自行入睡,除非孩子大哭,否則應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安撫動作,如餵奶、拍背等。

相關推薦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鍾方 最近身邊有兩個朋友同時發生甲溝炎,一個人是亂剪指甲,結果整隻手又紅、又腫,痛到掛急診,醫師診斷是急性甲溝炎,一個人是慢性甲溝炎,是美髮師,已經發作第三次,準備去看皮膚科醫師,他們直言,看起來是小傷口、小病灶,可是會讓人分心,造成生活上不便困擾,尤其是掛急診的這位朋友,直呼「...

閱讀詳情 »

▲(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一上捷運、火車或公車,台灣不少通勤族習慣隨手就把耳機塞上,小小舉動卻暗藏危機!國內調查就發現,大眾運輸平均音量約75到85分貝,一般人在80分貝環境下為了要聽得清楚,耳機音量往往開得更大,升到85到90分貝,本來是嫌交通工具聲音太吵,...

閱讀詳情 »

▲(照/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慢性疾病服藥中,有些保健食品可不是有吃有保庇,而是多吃出事情!門診就有一名74歲患有心律不整的男子,近來聽親友推薦,吃魚油可以降血壓、抗血栓、保心顧眼等,十分心動,還好擔心會有副作用的他,沒有直接買來吃,而是先找了醫院藥師諮詢,一問不得了,...

閱讀詳情 »

主動脈剝離恐成健康的致命傷!新光醫院健康管理部暨心臟內科主治醫師趙書平醫師表示,高血壓是造成主動脈剝離最關鍵的因素,因此,控制好血壓是為個人健康把關的第一步!  主動脈剝離無情奪走人命,發病後就是在跟死神拔河,越晚就醫致死率越高!趙書平醫師表示,主動脈剝離主要是血液衝破血管內膜,導致血管壁內外層剝離...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