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家有鼻炎過敏兒好苦惱! 最新「減敏療法」擺脫鼻過敏

家有鼻炎過敏兒好苦惱! 最新「減敏療法」擺脫鼻過敏

【健康醫療網/記者李依如報導】過敏性鼻炎是兒童常見的慢性呼吸道疾病,根據調查,台灣每三位兒童當中就有一人患有過敏性鼻炎。台灣兒童過敏氣喘免疫及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楊曜旭醫師表示,小朋友常因為過敏而忍不住打噴嚏、流鼻水,衛生紙一用就是好幾包,嚴重時連鼻噴劑也擋不住,上課無法專心,也影響學習能力!所幸近期國內引進新一代的減敏療法,在醫師處方下,長期規律治療,可達到改善兒童體內免疫反應,減低對過敏原的敏感度,及擺脫鼻炎過敏的目的。

過敏性鼻炎反覆發 罹患氣喘機率倍增

楊曜旭醫師說明,過敏性鼻炎是一種遺傳性的過敏病,基本上與體質有關。常見的症狀為連續性打噴嚏、流鼻水與感冒相當類似,就疾病發展過程區分,感冒約3~5天痊癒;若為過敏則是會反覆持續。家長可以觀察孩子,是否每到季節交替或早晚溫差大時就出現症狀,環境中移除致敏因子,症狀也會緩解。

由於鼻子(上呼吸道)至氣管(下呼吸道)彼此交互影響,一旦發炎未妥善處理,極有可能惡化成氣喘。根據許多研究調查,發現有鼻炎者與正常人相比,發展成氣喘的風險比例,高出2至3倍以上,過敏性鼻炎是造成氣喘的危險因子之一,小時候不加以控制,長大後演變成氣喘的風險將倍增。

過敏源塵蟎佔90% 抗發炎藥物僅能控制

過敏性鼻炎是因接觸環境中的「過敏原」及其他刺激因子,如塵蟎、動物皮毛、棉絮、空氣污染物質等,引起鼻腔內的過敏發炎反應。楊曜旭醫師指出,根據研究分析,台灣地區過敏性鼻炎患者最常見的過敏原是塵蟎,塵蟎可說是引過敏性鼻炎主要的過敏原。因此,最佳治療方式,就是改善環境加以預防,但環境中塵蟎無所不在,最後往往還是需以藥物控制病情。過敏性鼻炎用藥,初期皆會先給予抗組織胺(特別是第二代抗組織胺),緩解症狀,若控制不佳則配合使用局部類固醇噴劑。上述藥物作用為抗發炎,藉由發炎的控制達到症狀的緩解,但卻無法改變病患的過敏體質。

減敏治療改善體質 傳統皮下打針進化到新一代經舌下投予

楊曜旭醫師指出,當第一線及第二線藥物併用,都無法控制的情況下,就會建議進行減敏治療。所謂的「減敏治療」,即為已適當使用抗發炎藥物後,仍然無法改善症狀,在可以找到明確的過敏原下,將過敏原投與或打入體內,讓病人自己的免疫系統產生免疫耐受。一旦產生免疫耐受,接觸過敏原(如塵蟎)將不會產生過敏發炎反應。

傳統減敏療法為皮下過敏原注射,但因需每週注射一次,且至少治療二~三年,楊曜旭醫師解釋,患者須每週至醫院施打過敏原,因為是將過敏原直接打入人體,仍存在可能引起嚴重過敏如氣喘、過敏性休克等的風險。

目前國內引進最新一代的舌下減敏藥物,可以針對塵蟎引起的過敏性鼻炎進行治療。因為不是注射劑型,而是將其放入舌下黏膜吸收,非經由全身血液傳送,安全性更高。但常見的副作用為喉嚨異物感、咽炎、口腔癢、嘴唇水腫,通常多試幾次,身體免疫系統產生耐受性之後,不適感大多會減退。

擺脫過敏性鼻炎 配合醫師耐心治療

「減敏治療」可以從根本改善過敏性鼻炎的體質,楊醫師建議,患者可先進行抽血或扎針過敏原測試,若為塵蟎過敏,可考慮使用新一代舌下錠進行減敏治療,根據國外的使用經驗報告,只要好好配合治療,通常約半年或是一年後,就能明顯改善過敏性鼻炎。最後醫師強調,治療兒童過敏性鼻炎,家長可尋求專科醫師討論一套治療計劃,長期且需耐心配合,至於新一代舌下減敏療法,則提供給醫師及患者更好又安全的用藥新選擇。

【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6213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一名鄭女士,過去曾接受右下顎後牙區金屬燒附陶瓷假牙,後來發現鄰近假牙的牙齦開始出現廣泛性潰瘍,治療後,潰瘍已有改善,但仍無法痊癒,經醫師建議採過敏原測試,才發現患者對金屬有過敏反應,將原來的金屬燒附陶瓷假牙移除後,並換上全陶瓷假牙後,牙齦已恢復健康。奇美醫學中心牙醫部贋...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一名26歲張姓女子,因工作時間需久坐電腦桌前,下班後便和同事相約健身房健身,但某次參加踩飛輪課程,經一小時課程結束後,突然感到一陣腿軟,且隔天開始出現肌肉酸痛、雙腿腫症等現象,後續因發現自己的尿液呈現醬油色趕緊就醫,經抽血檢查,南投醫院腎臟科主任莊宗芳發現,患者肌酸磷化...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如頤/新竹報導】孩子長得又高又壯,是所有家長心中期望,近幾年來,轉骨偏方相當夯,成為熱銷的保健食品,相關兒科長高門診掛號難度越來越高。中醫師提醒家長們,孩子還沒進入青春期之前,不需要過度進補或服用轉骨藥方,以免生長板提早閉合,喪失長高機會,適得其反。   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編譯組/外電報導】有些婦女因為子宮內長了肌瘤或是腺瘤,或可能是其他子宮的疾病,不得不切除子宮,雖然表面上看不出切除子宮的婦女有什麼不一樣,但是,最近有個研究表示,子宮切除之後,婦女的憂鬱和焦慮的風險可能會提升。   明尼蘇達州梅奧診所醫學中心研究人員Shannon Laugh...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