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家長焦慮學生開學如何防疫 醫: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

【記者羅蔚舟/新竹報導】
9月1日即將開學,學生不知道何時可打到疫苗,如何防範感染? 增加學生的保護力?「小孩上學安全嗎?」是許多的家長焦慮開學防疫重點,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兒科主任陳思融提出三點建議,第一,對學生來說,防疫千萬不能放鬆,持續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是最基本的防疫。第二,家人施打疫苗對兒童形成包覆性保護,降低兒童的感染力。第三,五歲以下孩童,除了公費13價肺炎鏈球菌之外,建議可在6-12個月,自費施打一劑,讓保護力更完整。

家長焦慮學生開學如何防疫 醫: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
▲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兒科主任陳思融。(圖/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提供)

陳思融醫師指出,美國兒童住院率上升84%,甚至兒童加護病房爆滿,讓台灣家長也很焦慮,但陳思融表示,其實,大部分美國加護病房的兒童原本就有先天性疾病,或是早產,或是同時有呼吸道融合病毒或是副流感病毒造成共同感染,導致呼吸窘迫,才需要住進加護病房。

陳思融醫師指出,delta 病毒與呼吸道融合病毒(RSV)或副流感病毒(parainfluenza)的合併感染確實造成許多肺炎、呼吸窘迫的嬰幼兒入住加護病房,但是只要學生上課落實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就可以預防,家長不需要焦慮。

陳思融醫師也建議,對於五歲以下的孩童,父母可檢視寶寶手冊,是否已經施打13價肺炎鏈球菌公費疫苗,公費目前提供2個月,4個月和12個月,建議6-12個月可自費施打第四劑,讓保護力更完整。根據兒科醫學會聲明,施打四劑保護力約86~96%,比施打三劑保護力約67.2%~86%,高出一成左右。

陳思融建議,從兒科的感染控制和疫苗控制,有一個概念是包覆性保護策略(cocoon immunization strategy),就是對小小孩無法打到某種疫苗,但是他們又是脆弱的族群,希望親密生活的家人,能打疫苗儘量去打,透過大人身上完整的保護力,得病機率低,就可以好好保護小孩。

感染科主任張凱音也提醒家長,國外已經有很多流行病學研究,提醒大家開學後要注意其他的呼吸道病毒流行,近期許多西方國家,冬天常流行的RSV、流感、副流感病毒等,於去年冬天、COVID-19流行期間相當平靜,但今年夏季開學後,反而出現許多呼吸道病毒的大流行。COVID-19混和以上所述呼吸道病毒感染的個案數也不少,有機會以嚴重、需住院,甚至需加護病房照護的肺炎表現。

張凱音醫師特別提醒今年步入後半段,家長應注意秋冬季的流感疫苗消息,避免誤延疫苗的注射時間。家中大人也應逐步完成新冠疫苗、年度流感疫苗施打。落實常洗手,戴口罩,生病者應先與家人隔離並就醫的觀念。

 

相關推薦

我們的身體,每一部分都是上帝的精心傑作,其構造功能總是無與倫比的精密和巧妙。那麼,處女膜有什麼功能?為什麼沒有「處男膜」?難道真的是上帝以此要求女性的貞潔嗎? 保護學說:少女的陰道壁比較薄,卵巢發育尚未成熟,處女膜對阻擋病菌入侵,保護內生殖系統、維護生育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性選擇說:處女膜...

閱讀詳情 »

國人罹癌人口逐年上升,許多研究顯示,癌症的發生與個人飲食及不當的生活習慣有關,包括肥胖、抽煙、過度勞累及緊張壓力等。在飲食方面,只要注意攝取的食物類別,就可能可以降低癌症發生率!  1. 大腸癌:油炸、燒烤食物易致癌研究發現,油炸或燒烤過的紅肉、高熱量及高脂肪(尤其是動物性脂肪)的飲食內容,都會提高...

閱讀詳情 »

「臺灣食品」你吃得安心嗎?自2011年「塑化劑事件」、2013年「毒澱粉」和「黑心油」,到2015年「手搖飲料殘留農藥」,臺灣食安風暴一連串的爆發,如野火般引燃消費者內心的恐慌,對於食品企業道德的信任亦逐漸崩解。而層出不窮的臺灣食安問題,是否也帶動健康意識的抬頭、提升民眾主動自費健康檢查的意願呢? ...

閱讀詳情 »

崔老太太雖年過90,但身體還算硬朗,談吐中氣十足,已喪偶近20年,住所位於義烏鬧區中心。據瞭解,由於平時一個人住,有時候崔某會收留一些撿破爛之類的流浪漢,既可作伴,又能收取一點「住宿費」以補貼家用。崔某回憶,這些年來,先後有兩三名60多歲的男性曾要求與其同床共枕,她也稀里糊塗的和他們發生了性行為。...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