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心搏過慢嚴重恐休克昏迷 心臟節律器可保命

  91歲的徐阿嬤日前突然呈現無意識狀態,且雙手彎曲、不停顫抖,經緊急送醫處理後,漸漸恢復意識,並可與家人交談,醫師安排24小時心電圖檢查,發現原來是心搏過慢所引發,經裝設心臟節律器後,患者再也不用煩惱因心跳過慢而昏迷了。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許楹奇表示,一般成年人在休息狀態下,正常心跳範圍介於每分鐘60到100下之間;但若心跳速率每分鐘少於60次,則為心搏過慢造成。對於沒有症狀、有運動習慣的人來說,此為正常生理現象,可是對於竇房結異常、房室傳導阻塞或分支術阻斷的患者,則可能造成生命威脅。

  許楹奇指出,造成心搏過慢的原因包括體內電解質不平衡、藥物過量等,而最常見的原因為心臟節律細胞退化,正常情況下節律細胞會規律且穩定發電,讓人在靜止下可以維持正常心跳;而竇房結為向節律細胞發號施令的總司令官,當竇房結退化失調,就會造成心律不整,尤其當心跳僅剩每分鐘20到30下,甚至停頓而影響血液輸出量,便可能導致暈厥、休克等嚴重症狀。

  心搏過慢的患者,可透過裝置心臟節律器治療,於胸前皮下放置1個大小約50元硬幣的心臟節律器,並將1條或2條導線經靜脈植入心臟,當心搏過慢時,透過一定能量的電流刺激心臟,以維持該有的心跳,通常電力可維持7到10年,植入後需定期追蹤檢查,以確保心臟節律器發揮最佳功能。

  許楹奇建議,日常生活中大多數的電器設備,如電視、手機等並不會影響心臟節律器,但若需要定期接受核磁共振檢查、追蹤其他疾病的民眾,可能會受強力電磁場影響,故可裝置適用於核磁共振的心臟節律器,以提升醫療安全度。此外,患者應定期回診及按時服藥,當感到暈眩、心悸、胸痛等症狀時,應盡快赴醫檢查。

相關推薦

▲醫師與患者進行中風後恢復測試。(圖非當事人/亞大醫院提供)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再怎麼擔心染疫,防疫期間,有病還是得上醫院!台中一名有三高及心律不整的85歲婦人,平時規律服藥,能自理生活,但上月某日在菜園種菜時,起身感覺右腿發麻,中午吃飯時右手更無法拿筷,起初並不在意,加上疫情籠罩不想...

閱讀詳情 »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 愛玩手機的低頭族、常用電腦的上班族,可能已「烏龜頸」上身!許多人因長期使用3C產品姿勢不正確,頭頸向前傾、背部拱起,從側面看就像烏龜探頭般,形成俗稱的「烏龜頸」,姿勢不良不僅會造成肩頸痠痛,長期累積下來可能會長骨刺、椎間盤突出;肺活量不夠造成胸悶氣短,甚至循環、代謝、...

閱讀詳情 »

愛滋病檢查如何避免感染 愛滋病介紹     是一種因為感染了愛滋病毒(HIV),使身體的免疫系統漸漸受到玻壞,無法對抗環境中存在的細茵或病毒,而出現一連串的感染症狀,最後導致死亡。所以又稱之為「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在國內是十大傳染病之一,全世界已經造成好幾千萬人感染。...

閱讀詳情 »

▲(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一架班機竟有9人染疫!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6)日公布國內新增10例確診,9例境外移入、1例本土,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有3例又是搭乘3月30日自紐約返的CI011班機,該班機迄今已經有9人陸續確診,全班機乘客以及機組員全數居家隔離,...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