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心搏過慢嚴重恐休克昏迷 心臟節律器可保命

  91歲的徐阿嬤日前突然呈現無意識狀態,且雙手彎曲、不停顫抖,經緊急送醫處理後,漸漸恢復意識,並可與家人交談,醫師安排24小時心電圖檢查,發現原來是心搏過慢所引發,經裝設心臟節律器後,患者再也不用煩惱因心跳過慢而昏迷了。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許楹奇表示,一般成年人在休息狀態下,正常心跳範圍介於每分鐘60到100下之間;但若心跳速率每分鐘少於60次,則為心搏過慢造成。對於沒有症狀、有運動習慣的人來說,此為正常生理現象,可是對於竇房結異常、房室傳導阻塞或分支術阻斷的患者,則可能造成生命威脅。

  許楹奇指出,造成心搏過慢的原因包括體內電解質不平衡、藥物過量等,而最常見的原因為心臟節律細胞退化,正常情況下節律細胞會規律且穩定發電,讓人在靜止下可以維持正常心跳;而竇房結為向節律細胞發號施令的總司令官,當竇房結退化失調,就會造成心律不整,尤其當心跳僅剩每分鐘20到30下,甚至停頓而影響血液輸出量,便可能導致暈厥、休克等嚴重症狀。

  心搏過慢的患者,可透過裝置心臟節律器治療,於胸前皮下放置1個大小約50元硬幣的心臟節律器,並將1條或2條導線經靜脈植入心臟,當心搏過慢時,透過一定能量的電流刺激心臟,以維持該有的心跳,通常電力可維持7到10年,植入後需定期追蹤檢查,以確保心臟節律器發揮最佳功能。

  許楹奇建議,日常生活中大多數的電器設備,如電視、手機等並不會影響心臟節律器,但若需要定期接受核磁共振檢查、追蹤其他疾病的民眾,可能會受強力電磁場影響,故可裝置適用於核磁共振的心臟節律器,以提升醫療安全度。此外,患者應定期回診及按時服藥,當感到暈眩、心悸、胸痛等症狀時,應盡快赴醫檢查。

相關推薦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 陳儀潔 韓羽婕 李文成 劉宇軒 范綱儀/台北報導 想要繼續捐疫苗,卻等不到國家善意回應嗎?永齡健康基金會創辦人郭台銘今(1)日上午對媒體表示,自己有心要捐助疫苗,但「國家沒有提出這樣的需求」、「我等了一年多了」。對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下午則回應,國家的...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防疫表現傑出、有「國民女婿」之稱的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被中央防疫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爆出深夜突然請假,原因是為了回家洗衣服,「髒衣服太久沒洗,再不洗就沒衣服穿了」,讓他十分心酸,消息一出,有民眾想送洗衣機,連行政院長蘇貞昌都公開催婚,羅一鈞今(...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日公布國內新增236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104例本土個案及132例境外移入(75例為航班落地採檢陽性);另確診個案無新增死亡。而在今日有病例的9個縣市中,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也點名新北增加40例最多,且目前從病毒...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本土確診個案今(1)日一舉破百,再創這一波疫情以來的新高,明天就要開始清明連假了,民眾該怎麼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強調,該做的事情還是去做,只要把口罩戴好,勤洗手跟維持社交距離,也不考慮升級;另外,外界擔心基隆的「類普篩」如果拖到清明連假後再做可能太晚了...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