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情境式教導孩子自我保護 比事後說教更有效

情境式教導孩子自我保護 比事後說教更有效

【圖文提供/媽媽寶寶】周遭環境中潛在危險因子十分多元,除了陌生人,身旁親近的人也需要防範。同時,生活裡充斥著危險性的事物,爸媽必須事先提醒孩子注意安全,並可用繪本、角色扮演及簡單模擬體驗來教育孩子,效果會比說教更好。

 

感統發展影響危險判斷力

 

要學習保護自己的身體與內心之前,首要之務應該是「覺察後分辨」。孩子在學齡前各方面正處於發展階段,尤其是感覺統合能力,身體會需要很多不同的刺激,因為發展中的狀態尚未成熟,什麼狀況都可能發生,其中最常見的是「不知道危險、不知道害怕」,明明已經交代不可以做的事情、不要碰的東西、不要去的地方,有的孩子卻一定要親身經歷1次或很多次,才體會到大人說的「是真的」。

 

有些孩子即使受傷、受苦了,也沒有記取教訓,之後依舊不聽勸阻,這種情形多半是屬於身體的感覺分辨能力比較遲鈍,像是不懂或不覺得有那麼危險,受傷了也不要緊;另1種是想要得到那些感覺的刺激(如:從高處躍下、不斷轉圈、喜愛衝刺),所以會不斷地尋求,2者都會呈現「講不聽」的樣子,讓爸媽很傷腦筋。若家中寶貝屬於這些類型,建議找專業職能治療師評估,才知道如何幫助他們加強感統能力,以防哪天因此而受到更大的傷害。

 

事先教導比事後提醒重要

 

感統發展落差沒有太大的孩子,爸媽就要從小教導他們練習覺察生活中可能造成身心威脅的事物,例如:高度、速度、溫度、物體的重量與質地,以及用水、用火、用電安全等。有些可透過簡單模擬及體驗,讓他們感受使用不當後的威脅性,如:碰到溫度較高的水叫做「燙」,燙到皮膚會裂開、破掉,刀子劃到會流血。

 

比起遇到狀況後才大聲制止,事先學習的效果會更好,可溫柔而堅定地教導他們了解後果,這樣孩子在當下不僅不會感覺被罵得一頭霧水,對於危險也較有實體感。

 

透過繪本與遊戲教導孩子

 

安全教育不但需要耳提面命,還可以透過繪本的情節進行教育,讓孩子對事件的前因後果具備概念,才能發揮良好的預防作用,事情發生當下比較能夠適時正確反應。

 

也可以運用玩偶或角色扮演跟孩子玩扮家家酒,在遊戲中演練不同情境下如何反應與對話(在學校、公共場合、親戚朋友家等有人靠近時),例如:走路時注意四周並跟好大人、使用工具時要專心、開心玩遊樂器材時也要時時謹慎,如此一來,就能做好心理準備,至少不會因腦中一片空白而慌了手腳。

 

必須及早並反覆地告訴孩子身心健康的寶貴與重要,爸媽未必能時時陪伴,要讓自己堅強、對環境保持警戒心,意外和明天不知道哪個先來,加上這個社會就是有人會做不好的事,我們不可以變成那樣,但別人的思想和決定無法預測,所以不論遇到什麼樣的人事物,一定要學會保持警覺並保護自我,相信世界存在美好良善的同時,也不要鬆懈防備的心。

 

編輯:林芊聿

 

更多健康資訊一次滿足!點此進入【NOW健康】

相關推薦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70歲陳姓阿嬤是「少奶奶俱樂部」成員,確診乳癌之後,接受乳房切除手術,術後在醫師建議下,完成行乳房重建手術,因為她退休後最大的休閒與生活樂趣就是至陽明山泡裸湯,恢復乳房外觀,她自覺人生才真正圓滿。 「乳房重建不分年齡」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乳房外科主治醫師歐陽賦...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思覺失調症患者約在20歲左右會發病,每次發病對大腦都會有不可逆傷害,症狀包含幻聽、幻想、語無倫次、思考能力下降等,但只要即時診斷規律服藥,就能大幅改善症狀,回歸大眾生活。假使大家對思覺症抱持恐懼,刻意疏遠沒有良善互動,反而增加患者挫折感,降低規律服藥意願,增加發病頻率...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盈臻/新竹報導】1名15歲男童日前因頭痛不適昏倒,被家人緊急送往急診,經診斷疑為水腦合併癲癇,施以抗癲癇藥物治療。但男孩父母對癲癇病情仍有疑慮,故改往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小兒神經科門診就醫。透過檢查,發現男孩眼動受限,眼睛無法往上看及往外側注視,醫師問診發現,他從小學4年級就開始頭痛,且...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盈臻/高雄報導】腦中風是國內10大死因第4位!每45分鐘有1人因腦中風死亡。義大醫院每年收治約600多位缺血性腦中風患者,今年成立腦中風中心救治成效卓越,更於上個月獲得醫策會「腦中風」及「創傷性腦損傷」疾病照護品質認證獎。腦中風急救搶「快」非常重要,每延誤1小時疏通血管,將加速腦部老...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