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方法★慎用!六大極端驚悚減肥方法!等於慢性自殺!

  吃蟲卵、吃塑料袋、吃棉花……這些看似恐怖片或者特技表演的內容竟然是時下流行的「極端減肥法」。對此,專家指出,當不恰當的減肥超過了身體所能承受的範圍,上升到「自虐」、「自殘」,就等於「慢性自殺」。

慎用!六大極端驚悚減肥方法!等於慢性自殺!

  Top1:寄生蟲減肥法

  「生吞」蟲卵,利用蟲卵在腹腔內自由繁衍,消耗多餘的營養。

  危害:

  可能出現營養不良,消化道隱性出血而致貧血,膽道蛔蟲病,嗜酸性胃腸炎和腹膜炎,出現腹痛、腹瀉、腹水等症狀,更加嚴重的是太多的成蟲集結在腸裡會扭成團,引起腸梗阻。

  醫生建言:

  寄生蟲減肥法對身體造成的危害「鐵證如山」,而且寄生蟲吃下去後並不是想像中的那麼容易「打」出來,實在是「百害無一利」,萬萬不可嘗試。

慎用!六大極端驚悚減肥方法!等於慢性自殺!

  Top2:塑料袋減肥法

  以塑料袋絲代替粗纖維,混在飯菜裡來吃,以刮掉腸壁上附著的脂肪。

  危害:

  塑料袋絲刮除腸壁脂肪毫無科學依據,而且可能損傷腸道黏膜,嚴重時會引起腸道出血,且難消化的塑料袋糾結在一起容易引發腸梗阻。

  醫生建言:

  「用塑料袋刮腸脂」本來就是一個誤區。腸道的脂肪一般依附在外腸壁,人體的內腸壁沒有多餘脂肪黏附,只有黏膜細胞,而且這些細胞對營養的吸收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絲毫不能損傷。

 

慎用!六大極端驚悚減肥方法!等於慢性自殺!

  Top3:棉花減肥法

  把棉花球在湯汁裡浸過後吞下,由於棉花在胃裡遇水膨脹且無法消化,以增加飽腹感。

  危害:

  棉花積蓄在胃腸裡會引起腸梗阻。

  醫生建言:

  由於棉花無法消化,很難排出體外。同時由於長期的飽腹感,讓人厭食而影響基本養分的吸收,長此以往,與「絕食自殺」毫無分別。


  Top4:嘔吐減肥法

  用餐後,用食指「摳」喉嚨催吐,讓剛才吃進去的美食,吐得一乾二淨。

  危害:

  易出現慢性嘔吐及營養不良,而且容易導致胃酸長期反流,食管黏膜受到嚴重破壞,甚至導致賁門黏膜撕裂症而出現消化道出血。

  醫生建言:

  長期的自行催吐會形成條件反射,導致以後但凡吃下任何東西都會反射性地吐出,這樣的後果是不僅消化系統「廢掉」,身體也會嚴重缺乏營養乃至百病纏身。

  減肥是以健康為前提,而以上的減肥方法,會嚴重危害到身體健康,減肥人士千萬不要嘗試。

 

慎用!六大極端驚悚減肥方法!等於慢性自殺!

  Top5:縮胃減肥法

  通過外科手術減少胃的容積。這種手術包括胃限制和胃分流手術,手術將胃的一部分封住,或將食管繞過胃和腸道直接接通。

  危害:可能誘發疝氣或是膽結石,引起貧血或是營養缺乏症。

  醫生建言:「縮胃」通常只適用於那些因過度肥胖而又嚴重影響生活和健康的人。我們的飢餓感和「飽腹感」都源自大腦,而不是胃,食慾靠下丘腦控制。人們需要改變飲食和生活習慣,加強鍛鍊,達到減肥目的。

慎用!六大極端驚悚減肥方法!等於慢性自殺!

  Top6:腹瀉減肥法

  通過吃瀉藥、飲髒水讓自己腹瀉,以達到減肥的目的,據說一個月就可減10公斤,深得想急速減肥者的喜愛。

  危害:服用減肥藥/茶後會令人體排泄量增加,引起人體代謝功能紊亂,導致人體對能量吸收多、釋放少,容易皮膚乾燥、脫水等。

  醫生建言:長期腹瀉可能導致水電解質紊亂而危害健康。

VIA

相關推薦

【圖文提供/魅麗雜誌】 懶人小減肥搞好子宮就會瘦!許多體態福泰的女性,經常伴隨著月經失調的問題,其實是子宮反應著荷爾蒙失調的狀況,要身體「輕鬆」,你需要的可能不是少吃一點,而是養好子宮。很多人以為子宮單純是用來孕育生命,負責傳宗接代的功能,但其實女人想要青春容顏、曼妙體態與紅潤肌膚,都與子宮的健康息...

閱讀詳情 »

  拚命一陣子 看病一輩子? 身體健康全面「檢」視!拒當現代「抑」男 --終結「代謝症候群」!   男性族群,一直以來都是屬於較為「壓抑」的角色,男性總是被認為是堅強、衝勁十足的代表,更是一個家庭中最主要的經濟來源。 也就是被賦予了這樣的「使命」,因此男性族群對於工作時...

閱讀詳情 »

君子「不重則不威」? 鮪魚肚,熟男健康與魅力雙殺手!       現代人吃好、吃多加上少運動的生活習慣,讓步入中年的男性們,一不小心就被慢性疾病的前身「肥胖」症狀找上門,走樣的身形不僅有損英姿,在疾病的罹患率及代謝症候群上,也產生相對影響。 上了年紀的男性如果對肥胖沒有...

閱讀詳情 »

明明不覺得自己肥胖,卻莫名腋下小肉肉多了起來,而且不管怎樣都消除不了?有沒有腋下小肉肉減肥方法呢?     腋下是主要淋巴結匯集部位,當持續壓力產生、無法放鬆時,就會導致淋巴循環不順,因此在胳肢窩兩側則產生腫脹情形,多餘的贅肉。此外,內衣的選擇與穿著不當也是產...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