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戰勝癌症,從理解的第一步——勾勒「腫瘤地圖」開始

戰勝癌症,從理解的第一步——勾勒「腫瘤地圖」開始

戰勝癌症,從理解的第一步——勾勒「腫瘤地圖」開始

腫瘤不是一個急症,很多人——包括患者甚至醫生——在腫瘤生成前、或是第一個腫瘤發現後,並沒有那麼在意。而後來再出現的腫瘤,其實是當初早就存在、卻沒有被發現的。

在這場醫療上,患者們可能缺了一張被完整勾勒的腫瘤地圖,與預測癌症行為與路徑的治療計畫。

在台灣,女性抽菸者不多,下廚比例也相對減少,為何肺腺癌的比例卻一再增加?

癌症形成的原因,其實與「基因」跟「微環境」兩大因素息息相關。

基因是先天性存在的,可能是家族病史或者是遺傳;而所謂微環境,指的是一個人的生活與飲食習慣。

由於現代人的生活飲食習慣改變,細胞形成異變、人體對基因受損恢復力下降,對於致癌物的代謝處理及抵抗能力變差,造成國人死於癌症的比例年年上升。女性癌症的前三大排名,就包含了肺癌、乳癌以及大腸癌;男性癌症的前三大排名,則為大腸癌、肝癌與肺癌。

農曆年前,阿義來到我的診間。他四十多歲,正值壯年,有著黝黑的皮膚、精壯結實的臂膀。看到他微僵的嘴角,第一時間我判斷應該是口腔癌術後的患者。

阿義說約莫三、四個月前,在另一間醫院才做完口腔癌的手術,結果前陣子檢查發現又得了食道癌。

「我怎麼這麼倒楣!」他說。

我想起另一位女性患者子晴,當她轉診來到我服務的醫院,已經確診為第三期的子宮內膜癌。眼前的她才三十歲出頭,單身。四年前因為經期紊亂又腹痛,求診婦產科。檢查後發現右邊卵巢有個腫瘤,開刀切除。不到一年,左邊又長了一個腫瘤,再次動刀切除。而現在又發現出現在子宮。

「為什麼是我?而且一再是我!」

患者們困惑著,他們不了解,強裝堅強告訴自己說是自己倒楣。但他們卻不知道,腫瘤可能很早就存在了,只是當初沒有被診斷出來。

我看著他們,這個可能是家裡經濟支柱的男人、又或者是正要開啟美麗人生的女子,心底暗暗感嘆著。

戰勝癌症,從理解的第一步——勾勒「腫瘤地圖」開始

【理論】

腫瘤行為與腫瘤地圖

在我的病人之中經常看到,許多基層的勞工朋友因應工作需求,又沒注意維持良好的飲食習慣,經常抽煙、喝酒及吃檳榔,於是口腔癌、食道癌之類的咽喉病例很多。

很多人不知道,一旦得了口腔癌,接著得到食道癌的機率就有四分之一左右。

不健康的飲食生活造成不適切的微環境,這些致癌因子通過鼻,進入食道氣管、再進入體內。人體的咽部,分成了口咽、鼻咽以及下咽,每一種腫瘤生長的行為有所差異,因暴露在相同環境下的這些致癌因子,今天造成了口腔癌,明天有可能造成食道癌,然後繼續蔓延。

上述那位子宮內膜癌的病患子晴,後來發現她依序切除的左、右卵巢與子宮的腫瘤,這三個地方的細胞形態是一模一樣的,表示她很可能一開始的問題就出現在子宮,但是卻被忽略了!

這些都是由於癌細胞暴露在相同環境下所造成的癌病例子。所以不同的腫瘤會有不同的行為。

戰勝癌症,從理解的第一步——勾勒「腫瘤地圖」開始

【世界健康日特展】購買此區書籍,即贈《高齡營養飲食手冊》>>立即前往

為何我一直堅持,癌症的治療需要有一個全面性的計畫?它必須像一張地圖攤開在眼前、清清楚楚?

如果我們不清楚這張地圖,不知道腫瘤的行為,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比如口腔癌只治療了口腔部分而沒有去檢查相關部位,這是錯的!

再比如說,我們都知道癌症中的有名殺手——大腸癌。大腸有好幾公尺,病患因為上廁所出血,找了大腸直腸科的醫師。若醫生判定可能是直腸癌、或者是比較後端的腸道原因造成的,只給患者做了腸道後端部分的治療,過不了多久,很可能又會在腸道的另一端出現腫瘤。

如果不知道腫瘤的行為,沒有為病人做徹底的檢查,不論現行做了什麼樣的治療,都有可能會在未來出現別的腫瘤。舉例來說,一旦是直腸癌或者是乙狀結腸癌,就一定要做一個很完整的內視鏡檢查。因為在腸道深處很可能另外藏著一個腫瘤,但是卻沒有被指認出來。

當然,在腫瘤形成時候,臨床上大腸鏡檢查可能會因患部腫脹而大腸鏡無法通過的狀況,如果沒同時做到正子斷層照影,腫瘤地圖就會難拼湊。不過,一定要建議病患,至少在手術後半年,要重新做全面性的檢查,確認其他地方沒有腫瘤發生,確實為健康把關。

 

曾經忘記自己罹癌,才是治療癌症的最高境界

【新書特展任選2本75折】>>來去看看

戰勝癌症,從理解的第一步——勾勒「腫瘤地圖」開始

忘記罹癌,才是最成功的治療,80%治癒率的祕密

掌握腫瘤行為、勾勒腫瘤地圖,第一時間提供完善醫療規劃與有效治療

快樂多一點、痛苦少一點,療程結束後即可回復正常生活

主講人:仁愛醫療財團法人腫瘤治療中心執行長 蘇志中醫師
活動時間:6/20(六) 14:00-16:00 台中長榮桂冠酒店B2長榮一廳

(※因應疫情主辦單位保有隨時修改及終止本活動之權利)

活動地點:台中市西屯區台灣大道二段666號 

 

戰勝癌症,從理解的第一步——勾勒「腫瘤地圖」開始

本文摘自天下生活《 腫瘤地圖:掌握腫瘤行為與路徑,預防癌細胞蔓延、根絕復發

 

【更多資訊請上《閱讀好生活-康健出版》;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推薦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8)日下午宣布桃園市新增12例Covid-19本土病例,新聞處長詹賀舜說明,本市本土病例新增個案年齡介於7歲至70多歲之間,其中2人為家庭成員、其餘為獨立通報個案。相關疫調足跡包含大溪區山霸王活魚土雞餐廳、龜山區7-11茶專門市及利萊福超市、蘆竹區佰元鍋南崁店等,請曾出入...

閱讀詳情 »

【報新聞/曾沛騰/新竹縣報導】疫情不斷升溫,不少民眾出現恐慌。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身心科醫師姜學斌建議,可以透過「四不五要」來減低焦慮:包括不要轉傳或散佈恐慌性購物的資訊與照片;不要整天看新聞,應該要透過官方媒體獲得整理好的資訊;不要專注在確診者足跡,要專注在完整自我的防護;減少當面人與人的連結...

閱讀詳情 »

台灣今新增240例本土個案,各縣市發布最新確診者足跡。屏東縣長潘孟安指出,案2122為67歲婦人,長期居住新北市,5/12回到屏東內埔鄉兒子家小住,衛生局、警察局徹夜追蹤疫調,已匡列接觸者7人。而這名確診婦人的足跡也相當廣,包括高鐵新左營站、台鐵屏東火車站、內埔國小、內埔和禎園納骨塔祭拜等。這名婦人...

閱讀詳情 »

台灣疫情延燒,新北市新增本土確診106例。格縣市防疫措施升級,紛紛採實聯制、不內用改外帶等方式配合,但昨傳出有民眾不願意配合超商實聯制及戴口罩,甚至痛毆店員。對此,新北市長侯友宜表示「很痛心」,在防疫嚴苛時,竟然還有人不願聽從勸說甚至打人,已請警方該依法函辦就函辦,衛生局該重罰就重罰。對於昨日有民眾...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