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把健康找回來 減重醫師給重度肥胖者的忠告

把健康找回來 減重醫師給重度肥胖者的忠告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現代人飲食西化,加上生活習慣改變,肥胖已成為常見的慢性疾病之一,根據國健署資料顯示,十大死因中,有七項就與肥胖有關;臺中慈濟醫院代謝及減重中心主任李旻憲表示,若BMI≧40或BMI≧35,且合併肥胖引起代謝疾病的重度肥胖者,建議可實施腹腔鏡減重手術,幫助有效瘦身。

重度肥胖長期累積脂肪 小心疾病找上門

世界衛生組織認為,飲食及身體活動模式變化,是追求發展引起環境及社會變化,所導致的綜合結果,包過接觸高熱量食物,或生活水準提高等因素,造成體力活動力低,因此若還未達到重度肥胖前,應做好健康管理。

以身體質量指數BMI作為肥胖判斷標準而言,若BMI低於27的人,只要透過飲食及運動,且持之以恆就能達到理想體重,但BMI若超過35就屬於重度肥胖,這時身體過度的脂肪堆積下,不僅罹患糖尿病機率比一般人高十倍,大腸癌與心血管疾病風險也高二至四倍,更容易引發高血壓、脂肪肝、動脈硬化、高血脂等問題,不得輕忽嚴重性。

解決重度肥胖 可採腹腔鏡減重手術

因此若為BMI≧40或BMI≧35且合併肥胖引起代謝疾病的重度肥胖者,建議可實施腹腔鏡減重手術,幫助有效瘦身;李旻憲主任解釋,腹腔鏡減重手術又分為胃繞道手術、胃袖狀切除手術、胃摺疊手術及胃束帶手術四種,其中又以胃繞道及胃袖狀切除手術效果最好,主要因術後患者飢餓感降低,甚至約可減少超重體重的七成。

均衡飲食加適量運動 不怕肥胖找上門

至於胃束帶手術,則可幫助病患減少超重體重的五成,但任何手術前,仍須依照病患情況與需求給予合適的手術方式;李旻憲主任呼籲,對於尚未達到重度肥胖的人,平時可透過控制飲食,且適量運動,以達到控制體重目標,必要時,也可諮詢專業的醫師,了解飲食與運動的狀態,才能真正幫助自己找回健康。

【延伸閱讀】

青少年少喝含糖飲料 遠離三高、腎病危機

躁鬱症常發作會腦損傷 長效針劑穩定病況成關鍵

多模組止痛新趨勢 開啟無痛醫療新頁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3851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NOW健康 葉立斌/台北報導】衛福部疾管署公布最新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小組(VICP)專家開會結果,7件為接種AZ疫苗後發生的不良反應而需要救濟,最高救濟金額從40萬到120萬元,創下目前救濟金最高紀錄。這位個案住在台東,因為格林巴利症候群,在醫療過程中使用免疫球蛋白與葉克膜,才會產生這麼高的醫療...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睽違一年「臉部平權運動臺北國道馬拉松」再度登場,開放報名中!宣告記者會上,中華民國路跑協會理事長范姜瑞與陽光基金會執行長舒靜嫻共同呼籲:「邀請大眾響應臉部平權,踴躍報名路跑活動,全憑實力盡情發揮、展現獨一無二的價值!」13歲60%燒傷 卓修世憑實力成健身教練獲2021年...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葉立斌/台北報導】近期Omicron相關的本土病例出現,而北部頻傳防疫旅館內的交叉感染,使得各界人心惶惶。昨(6)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1例改判本土的境外移入個案「案17127」。案17073與兩人皆為「Omicron」,彼此僅相差1個位點。前者入住日較晚但為無症狀患者,且兩人房間...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43歲的鍾大哥是一名藍領工頭,由於平時都是大量的勞力工作,下班時常跟三五好友們一起去吃熱炒飲酒,紓壓兼顧補充體力,近日更因為天氣嚴寒的關係,薑母鴨、羊肉爐、藥膳排骨等進補鍋物更是每日聚餐的口袋名單;某日,鍾大哥跟好友正在享受美味薑母鴨時,起身突然覺得胸口嚴重悶痛昏倒在地...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