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挺過抗癌化療艱難期 提升免疫是關鍵

  今年4月國際醫學期刊《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雜誌發表1項最新研究指出,針對晚期非何杰金氏淋巴瘤腫瘤注射PD-1免疫抑制劑,並搭配一系列免疫藥物與放療,能產生良好效果,目前除了淋巴瘤外,研究團隊也已開始進行乳腺癌和頭頸癌患者臨床試驗。

  西醫抗癌武器日新月異,除了傳統手術、放療、化療,如今更發展出基因療法及細胞治療,還有另一個趨勢,就是西醫開始重視自體免疫力在抗癌過程中扮演的關鍵角色,積極透過各種方法為患者免疫能力升級,積極殺死癌細胞。

  中醫師陳瑞聲說明,雖然抗癌療法推陳出新,但大多數癌症治療仍以化療為主,且效果因人而異,並非每個人都能因為化療就讓病情好轉,重點是病人承受不住化療副作用病情急轉直下的也大有人在。

  化療之所以降低人體免疫力,在於化療會產生骨髓抑制副作用。化療藥物殺死癌細胞的同時,也會殺傷骨髓黏膜及骨髓造血細胞,造成免疫功能無法正常防禦。白血球、血紅素、血小板指數都會偏低不足,若低於標準值,患者將難以繼續接受化療,甚至療程可能被迫中斷,影響抗癌療效。

  近年來,中西醫聯合抗癌是醫界趨勢,透過中醫輔助,減輕化療副作用。如中醫護髓解毒湯能減輕骨髓遭受化療傷害,增強造血功能恢復正常運作,中醫護髓解毒湯為中草藥,不會與化療藥產生衝突,在每1次化療的半衰期服用,可快速修復骨髓黏膜及造血細胞功能,減輕8成副作用及骨髓抑制的發生,避免累積每1次化療藥物對免疫功能的傷害,減少敗血症的發生。

  中醫臨床經驗發現,化療病人接受中醫免疫療法輔助後,在每1次化療前,抽血檢驗白血球、血紅素、血小板3項指數同時上升,都往正常標準靠近。西醫雖也能單項提升,如白血球不足可打生長激素;血紅素及血小板不足可以輸血補充,但由於沒有針對修復骨髓黏膜及恢復骨髓受傷造血細胞的功能,所以補充後很快就消耗完。

  陳瑞聲建議癌症病友,在開始接受化療時,就配合中醫調理,避免骨髓抑制的發生,穩定白血球、血紅素、血小板指數。只要血小板增加,就能止血,快速癒合黏膜傷口;白血球正常時,就能正常防禦身體,減少細菌病毒感染及毒素釋放;血紅素增加可快速供應全身血液運作,恢復器官功能,減少疲勞無力,增強食慾。癌友因此體力、精神承受的痛苦,得到正面的改善,順利挺過癌症化放療的艱難期。

相關推薦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國內出現有民眾預約了打疫苗,最後卻沒出現,導致「殘劑」不得不被丟棄的浪費現象,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5)日上午宣布全面鬆綁,即日起開放18歲以上國人就能候補打殘劑,但究竟怎麼排隊?怎麼候補?大家仍霧煞煞,陳時中下午進一步公布原則,下放所有權限給地方政府跟醫療院所...

閱讀詳情 »

中國今日新增24例COVID-19確診,7例疑似病例,全部都是境外移入。其中上海、四川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各有1例從台灣輸出的案例。上海衛健委通報,24日新增6例境外移入確診,其中1例來自台灣。該案例為中國籍,在台灣工作,21日自台灣出發抵達上海浦東國際機場,入關後即被集中隔離觀察,期間出現症狀,綜...

閱讀詳情 »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又有新的武漢肺炎變異株?原本0確診許久的屏東縣,昨(23)日又出現1例確診個案,疫調後發現源頭是一對從秘魯返台的祖孫,這種變異株的名稱叫「Lambda」,正在秘魯延燒,讓外界擔憂,台灣會不會因此淪陷;而Covid-19突變株「Lambda」目前已在29個國家/地區現蹤,世界衛生組織...

閱讀詳情 »

資深媒體人周玉蔻今日獨家爆料,週末又有疫苗來台,她也提到立委王定宇臉書昨天晚上貼文似乎就有透露疫苗要來台。日本今日上午宣布追加提供100萬劑AZ疫苗給台灣,王定宇在臉書發文「週末第一件好事發生了」,網友則留言「還有第二件嗎?」王定宇昨日在臉書簡短發文「快要週末了,期待有美好的事情會發生!」底下留言猜...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