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新冠無症狀感染年輕人居多 病症多變通報條件頻放寬

新冠無症狀感染年輕人居多 病症多變通報條件頻放寬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新冠肺炎無症狀感染者,與症狀表現不斷變化,一直都是所有人關注焦點,今(18)日中央流行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無症狀感染者在20至29歲族群最多,即便無症狀平均也要18天才能檢不出病毒,並且新冠病毒症狀多樣化,讓通報條件不斷放寬,目前只要臨床醫生懷疑,就可以通報採檢。

 

台灣22名新冠無症狀感染者 8名20至29歲

 

張上淳表示,新冠肺炎無症狀感染者目前有22名,主要分佈在20至29歲患者中,總共有8名,其次是60歲以上感染者,共有7人,然而就算沒有症狀,利用核酸檢驗PCR找尋病毒,最快7天就能3次採檢陰性解除隔離,最長則要41天,平均則須要18天左右,顯示就算無症狀身體也須要時間對抗。

 

新冠無症狀感染年輕人居多 病症多變通報條件頻放寬▲無症狀感染者年輕族群最多。(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分析確診395名新冠患者,按照世衛組織標準分類,無症狀或輕症患者占總數70%共278名,多數都是年輕族群,初期症狀以發燒與咳嗽最多,而且咳嗽多是「乾咳」,少數才有痰,輕微肺炎則戰23%,共有87人,嚴重肺炎或更嚴重病況則約7%共30人,多數都是高年齡或有慢性疾病者居多。

 

新冠無症狀感染年輕人居多 病症多變通報條件頻放寬▲台灣新冠肺炎患者輕重症分析。(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通報條件不斷放寬 從武漢擴張到全球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不斷擴張,原本從地域為主的通報條件,逐漸變成新發現症狀,最近則只要醫師高度懷疑就能通報。張上淳解釋,1月1日開始有武漢旅遊史民眾,如果出現發燒或呼吸道症狀,才須要通報採檢,接著旅遊史逐漸擴大致湖北、廣東,再來是中國大陸全境,接著隨著疫情開始在世界蔓延,新加坡、日本、韓國、歐洲、美國等,幾乎有境外活動與疑似症狀都可以通報。

 

新冠無症狀感染年輕人居多 病症多變通報條件頻放寬▲台灣新冠肺炎通報條件改變。(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疑似症狀從發燒與上呼吸道 到嗅味覺異常與腹瀉

 

疑似症狀也因新冠肺炎認識增加,也不斷改變通報條件,剛開始只有發燒或呼吸道症狀,再來加入疲倦、腹瀉、嘔吐等症狀,特別是歐美患者傳出嗅覺與味覺異常時,國內回溯檢查也發現到有相同病徵患者,因此將嗅味覺異常放入通報條件,並且醫療照護人員只要有症狀,也都能通報採檢。

 

台灣新冠患者 平均24至26天解隔離

 

另一方面,新冠病患需要多久才能痊癒出院,張上淳說,發病到解除隔離平均需要24至26天,最短約10天最長則要83天,住院到解除隔離則平均需要20天,最長有病患隔離80天,但解除隔離不一定能出院,仍需要專家會議共同討論,共同確定病患應該沒有後續演變,才會讓病人出院回家休養。

 

新冠無症狀感染年輕人居多 病症多變通報條件頻放寬▲台灣新冠肺炎解除隔離與住院天數分析。(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歐美境外移入引爆香港新加坡本土病例 台灣安全守住防線

 

另一方面,紐約時報比較台灣、香港、新加坡,3地在疫情初期都漸漸出現本土個案,也都曾經停滯沒有增加,但在歐美開始流行3地都湧入大量境外移入患者時,香港與新加坡都帶起本土病例增加,特別是新加坡出現3位數狂增,但台灣仍然維持零星,甚至開始連續數日沒有本土個案出現。

 

新冠無症狀感染年輕人居多 病症多變通報條件頻放寬▲新冠肺炎境外移入對香港、台灣、新加坡3地本土病例影響。(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更多NOW健康報導
想知道國內新冠確診個案全紀錄? 國網中心報你知
167家「全國指定社區採檢院所」1指可查 哪些人符合採檢資格?

更多健康資訊一次滿足!點此進入【NOW健康】

★編輯嚴選:自己的命自己救! 罹癌鬥士從免疫細胞找到奇異轉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入秋氣溫漸涼,即將進入流感流行季,今年公費流感疫苗將於10月1日開打,疾管署今年共採購316萬3000劑,提供高危險群的族群施打。該署副署長莊人祥及藝人宋逸民的女兒喬妹率先接種,共同呼籲民眾,在流感季來臨前,盡速完成疫苗接種,才能得到完整的保護力。 藝人宋逸民表示,以...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周威志報導)超級比一比,54歲的鄭先生拿起當年最胖時所穿的褲子,腰圍整整是兩倍寬,拿起照片憶當年,117公斤的超份量體重,也不知不覺讓糖尿病找上門。鄭先生在2014年3月於臺大醫院接受腹腔鏡胃袖狀切除手術,術後胃容量慢慢調整為術前的四分之一,不僅讓血糖大幅下降,甚至糖尿病等代謝疾病...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養寵物可能罹患失智症!國內最新研究發現,犬貓身上的犬蛔蟲入侵人類腦部後,可能會造成神經退化,甚至發展為阿茲海默症,研究成果已刊登於國際知名期刊《臨床微生物學評論》。 台北醫學大學分子寄生蟲暨熱帶疾病學科主任范家堃,透過小鼠實驗發現,當犬蛔蟲幼蟲入侵腦部3天後,即可發現...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許碩穎報導)每個孩子的個性不同,有著不同的特質與優點,身為父母者,若能用心發掘孩子的天賦,就能幫助孩子日後在各方面的發展。美國哈佛大學研究發現,孩子的日常生活中有20種行為,可對應到不同天分,專家指出,只要父母多加注意,就可以由此挖掘孩子潛藏的才能。 世界著名發展和認知心理學家、...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