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新冠疫苗台灣不缺席也有「候選疫苗」了! 一圖搞懂疫苗研發流程

▲(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全球競相研發COVID-19疫苗,台灣也不缺席,出現「候選」疫苗的好消息,國光生技今(6)日宣布,經過4個月努力,已成功生產出候選疫苗,並且在台大病毒實驗室進行疫苗抗體中和試驗,發現小鼠抗體反應優異。不過,所謂候選疫苗,只是疫苗「候選人」,還不是真正的「當選人」,因此仍需要漫長的測試。

國光生技指出,這支候選疫苗是由台大病毒實驗室教授張淑媛進行疫苗抗體中和試驗,結果在注射新冠疫苗的小鼠血清中,發現小鼠抗體反應優異,可引發高力價中和抗體、有效抑制病毒,血清抗體經高度稀釋後仍足以讓新冠病毒失去感染力,確認其有效性,有望邁向人體試驗。

國光生技表示,由於流感疫苗與新冠疫苗是以不同技術在不同工廠產線生產,國光生技在本身細胞生產工廠及簽約合作夥伴擁有的生產設備及能量,應該可以提供足夠的產能滿足國內需求。國光生技期望能在今年第3季可獲准開始第一期人體臨床試驗。

近來疫苗研發新聞滿天飛,中央研究院也特別在臉書撰寫科普文幫助民眾了解疫苗研發為什麼要這麼久?又什麼是候選疫苗?

中研院解釋疫苗的主要原理,研究人員是取病毒最外層的物質當作「抗原」,刺激人體免疫系統,產生相對應的「抗體」,讓免疫系統記住病毒,下次當病毒入侵時,便能辨認出這些壞人,抵抗病毒入侵,當然不可能直接把病毒放到人體上,因此必須將活病毒減毒,或利用死亡病毒的碎片來製作疫苗。

而新冠肺炎疫苗的研發屬預防性疫苗,中研院強調,要打在健康的人體,必須嚴格要求安全性和保護力,否則也可能在施打後產生不良反應,或是染病後發生更嚴重的症狀。

中研院強調,正常情況下,疫苗研發從數年到數十年都有可能。目前宣布已找到疫苗的新聞,皆只是找到疫苗「候選人」,還不是真正的「當選人」,因此仍需要漫長的測試。儘管因為疫情嚴峻,今年3月17日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特許一種mRNA疫苗「候選人」跳過動物實驗,直接進入人體臨床測試,但是否能產生有效抗體、安不安全,也還需要數月觀察,此等疫苗研發的速度已是前所未見。

新冠疫苗台灣不缺席也有「候選疫苗」了! 一圖搞懂疫苗研發流程

照片來源:翻攝自Pixabay、中研院臉書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焦躁腹瀉掉髮症狀一籮筐! 她心跳狂飆145、體重掉7公斤才知病

【獨家】放「新興菸品」合法化? 菸害修法力拚3周出爐卻傳政策翻盤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 一名60歲陳姓婦人因感覺喉嚨有異物、吞嚥困難與胸悶等症狀至胃腸肝膽科就醫,醫師診斷除發現有胃食道逆流狀況外,亦留意到陳婦的心跳伴隨明顯心雜音。轉介至心臟血管內科進行檢查時,果然在心臟發現腫瘤,及時由心臟血管外科醫師為陳婦安排微創手術、摘除腫瘤。 阻礙血液...

閱讀詳情 »

▲(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乳房腫塊千萬不能拖!34歲的張小姐,早在大學二年級某天洗澡時就曾發現有腫瘤硬塊,當時手術開刀取出,病理檢驗確認為良性乳房纖維腺瘤,沒想到這樣的經驗竟讓她多年後再發生硬塊時,險些錯失診斷良機,自以為「這個硬塊跟大學時期一樣狀況」、「摸...

閱讀詳情 »

▲(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為了防止皮膚變乾燥,保溼、潤膚甚至保護肌膚免於刺激,不少人愛用凡士林產品,但網路流傳「凡士林內的石蠟,會破壞皮膚調節機制」一說法,引發疑問。對此,食藥署特別在食藥闢謠專區澄清,石蠟安全性高,民眾不需過度擔憂。 食藥署表示,凡士林的主...

閱讀詳情 »

▲(示意照非文中個案/奇美醫院提供)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偏頭痛是一種病!不像頭痛只是一個症狀,嚴重發作時,不少人幾乎難以上班或上學,台灣頭痛學會理事長,奇美醫學中心全人醫療科主任林高章提醒,國內臨床發現,有痛吃不痛就停藥,或天天服用止痛藥等不正確的服藥觀念,常是壓倒駱駝最後一根稻草,讓...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