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有6種病最適合看中醫,下次別再亂投醫了!

  你去看中醫,問完診後如果大夫對你說,“你還是去看看西醫吧。”那說明你是真的有病了。你去看西醫,問完診後如果大夫對你說,“你還是去看看中醫吧。”那說明你的病真沒救了。

 

  這是網上流傳的一則關於“中醫不治病”的笑話。但在日常生活中,生病時是該看西醫呢還是該看中醫呢?我們特邀權威專家為你解答,並總結出中醫在應對一些急症上的看家本領。

 

有6種病最適合看中醫,下次別再亂投醫了!

 

6種情況更適合看中醫

 

  中醫和西醫可謂各有所長,如果盲目地只認准一種療法,就有可能耽誤病情。但在一些常見疾病中,有幾種更適合看中醫。

 

1.過敏性疾病

  

  濕疹、蕁麻疹、過敏性鼻炎、過敏性哮喘等,由於免疫系統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特點,用西藥很難找到針對性,而中醫是跳出局部從整體來調節,認為過敏是由於正氣相對不足,邪氣入侵造成的,治療無非是輔助正氣,排出邪氣,簡單治療即收到良好的效果。

 

2.婦科疾病

 

  婦科疾病常屬於激素分泌紊亂,中醫從整體調節婦科是一門強項。中醫認為,婦科疾病大多是體內有瘀滯或血虛,採取疏肝補腎、養血活血等方法治療,效果很好。

 

3.脾胃病

 

  如慢性胃炎、腹脹便溏等,一般病程較長,機理比較複雜。中醫認為脾主升,胃主降,用中藥幫助調節脾胃升降,必要時配合疏肝,能很好地調節消化系統疾病。

 

4.呼吸系統疾病

 

  西醫對治療感冒還沒有特別有效的手段。如果是細菌造成的,可以用抗生素;如果是病毒性感染,基本上就靠等待了。但如果用中藥辨證治療,可能一兩天就會痊癒。咳嗽、扁桃體炎、支氣管炎等疾病也適合中醫治療,可以避免使用抗生素。

 

5.複雜慢性病

 

  如慢性腎炎、風濕病、中風後遺症、腫瘤等,西醫可能會採取激素治療,有一定的副作用。中醫通過辨證選方,喝湯藥或扎針灸,效果不錯,對肝腎功能的損害也小,腫瘤患者配合內服中藥還可以緩解化療的毒副作用。

 

6.非器質性疾病

 

  有些人平時容易出現疲勞乏力、精力不足、頭暈目眩、口臭、便秘、心情煩躁等症狀,雖然精神上很不舒服,但是經西醫化驗、拍片檢查卻發現不了明顯的器質性異常,這些也是中醫擅長的領域,可以針對這些症狀選藥,做到提早治療,防止病情加重。

 

中醫看急症也是個好手

 

有6種病最適合看中醫,下次別再亂投醫了!

 

  提到急症,很多人會先想到看西醫,潛意識覺得中醫就是個“慢郎中”,事實上中醫在看急症上也有自己的看家本領。

 

1.發熱

 

  由病毒、細菌感染所致的急性發熱,中醫稱為“外感高熱”。可選用麻黃湯,出汗後可退熱。

 

  家裡也可以備些中成藥,如蓮花清瘟膠囊、金花清感顆粒、疏風解毒膠囊、雙黃連口服液等,對肺炎、病毒感染和細菌感染等引起的發熱具有較好的療效。

 

2.骨折

 

  出現骨折,可內服七厘散、雲南白藥等中成藥,可止血和減輕疼痛。

 

3.膿毒症

 

  人體對外部感染做出傷害自身組織與器官的反應時,便會引發膿毒症。

 

  中醫認為“腑氣不通”是膿毒症的症狀之一,故以“通腑攻下法”來治療,常用方劑為承氣湯,主要成分有大黃、枳實等,能夠改善腹腔內臟的血液循環,促進炎症消除,排出細菌和毒素。

 

4.腸道傳染病

 

  痢疾是由“外感時邪疫毒,內傷飲食不潔”所引起,中成藥可選擇葛根芩連顆粒、古方葛根芩連湯、白頭翁湯等,都是治療痢疾非常有效的方劑。

 

5.眩暈

 

  對於高血壓引起的眩暈,可針灸攢竹穴(眉頭內側邊緣凹陷處)、百會穴(頭頂正中央)與三陰交穴(足內踝尖向上四橫指寬),或遵醫囑服用眩暈寧片

 

看中醫前有6個不要

  有6種病最適合看中醫,下次別再亂投醫了!

 

1.不要化妝

 

  “望診”對診斷非常重要,一定要讓中醫師看到你的“本來面目”。

 

2.不要吃容易染舌苔的食物或藥物

 

  牛奶、花生等含脂肪多的食品容易使你的舌苔變得白膩;楊梅、烏梅等,容易使舌苔變黑;咖啡、橘子以及維生素B2等,可能使舌苔變黃;就診前剛喝熱飲,可使舌質變紅。

 

3.不要使用或食用氣味濃烈的東西

 

  不要使用氣味濃烈的香水或護膚品;不要吃氣味濃烈的食物,如蔥、蒜等,以免影響聞診的準確性。

 

4.不做劇烈運動

 

  脈診是中醫診病的重要手段,就診前應盡量保持心情平靜,避免情緒急躁和劇烈運動等因素。 

 

5.不要頻繁更換醫生

 

  很多疾病的治療需要一定時間,如果治療1—2個月後仍無明顯效果,可以考慮另選大夫。

 

6.不要沿用過去的處方或別人的處方

 

  中醫在診病治病過程中,非常重視個體的體質差異,患病的原因、時間、地點、表現不同,方藥都會不同。除非醫生允許,請不要沿用以前的處方,或他人處方。

 

via

相關推薦

你知道小時候沒過敏,長大還是有可能變成過敏體質嗎?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兒科主任顏宏融醫師表示,夏天常見的三大錯誤行為,易誘發身體過敏基因,讓原本小時候沒有過敏或過敏症狀不嚴重的民眾,從此開啟嚴重過敏的生涯! 過敏一旦誘發 免疫走向跟著變 過敏體質形成是因為身體的「TH2免疫細胞活性」較強,為了抵...

閱讀詳情 »

隨著生活型態的改變、飲食複雜化,再加上外在環境不佳(如空氣汙染、水質汙染等),受到這些因素的影響及醫學上的實證,愈來愈多現代人有消化道機能的問題。為了改變細菌叢生態,不少人會選擇補充益生菌,不過,益生菌到底是什麼?又該如何補充呢? 益生菌也有專利?該搭配益生質嗎? 家醫科醫師林安民指出,益生菌是指能...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時序進入七月夏日酷暑氣候,台灣各地氣候紛傳高溫紀錄。根據氣象局預測,今年七月各地平均氣溫,「低於」氣候正常值的機會小;換言之,炎熱的夏日即將全面來襲,愛美的你,準備好了嗎?紫外線指數破表 肌膚防曬不可少夏天高溫連連,氣溫平均幾乎都超過35度上,各地紫外線指數也都屬於8級...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田柏升報導)有位六旬婦人曾兩次小中風、有心律不整病史,高血壓不曾低於200毫米汞柱,每天得吃十多顆藥,服藥多年也不見起色,還引起嚴重副作用,某次在廁所餐廳昏倒嚇壞家人。後來就醫檢查,發現腎動脈周圍神經過度活躍,醫師以高血壓導管治療後,200毫米汞柱的血壓降了至少50毫米汞柱,降血壓...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