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朱芯儀罹乳癌!國健署提醒10大危險因子 呼籲及早篩檢

朱芯儀罹乳癌!國健署提醒10大危險因子 呼籲及早篩檢

【NOW健康 葉立斌/台北報導】以《犀利人妻》走紅的女星朱芯儀,在36歲時於YouTube上分享自己的狀況。她用平靜的語氣說自己確定罹患乳癌第2至3期,因為有轉移到淋巴,必須做全身性的治療。


不是高危險群 還是有可能罹患乳癌


在38婦女節以及她的36歲生日的當天,她細數自己過去察覺到的不對勁,包含:只有右邊下緣的乳房變大且變圓滑,以及觸摸到異物。加上當時有許多人要她及早檢查,她才放下工作,與丈夫衛斯理(影后賈靜雯弟弟)到醫學中心掛號。照了超音波確定須看乳房外科,做穿刺與切片,「我聽到要穿刺、切片,在檢查台上就默默流淚。」做了完整檢查後確定自己罹癌。


實際上朱芯儀分享,發現乳房異狀前,自己就感到有不明原因的發燒,以及傷口不容易好。實際上她自認年齡還不到高風險族群,沒吃避孕藥,且曾經去做過基因檢查,基因也屬於正常;然因親戚有得過,她才覺得,對這件事需要更敏感。


她坦言要維持正向很難,「我就去治療、去面對、去處理它。」最後她提醒男士:如太太如需要做檢查,先生能夠陪同,是相當大的支持。「家人的支持是相當重要的。」並且鼓勵因生病感到沮喪的人。


朱芯儀罹乳癌!國健署提醒10大危險因子 呼籲及早篩檢

▲朱芯儀發表影片後,大姑賈靜雯,以及影星修杰楷等人都獻上溫暖支持與祝福。左起:修杰楷、朱芯儀、賈靜雯、衛斯理。(圖/截取自朱芯儀FB)


國健署:每36分鐘 就有1名女性罹乳癌


國健署表示,台灣每36分鐘有1名女性罹患乳癌,提醒婦女在40歲以上,需要每隔2年進行乳房檢查。國健署表示,109年(2020)死因統計有2,655名女性死於乳癌,每天約7.3人死於乳癌,是婦女癌症死亡率第3位;108年(2019)癌症登記年報資料顯示,新診斷乳癌個案為14,856人,是婦女癌症發生率第1位;換言之每36分鐘有1名女性罹患乳癌,顯示乳癌對女性健康的嚴重威脅,提醒女性朋友們要正視乳癌防治的重要性。


危險因子多樣化 維持健康生活可預防


乳癌的危險因子有:老化、基因變異、生育因子(初經早、停經晚、未曾生育、晚生育、未曾哺乳等)、具有乳癌家族史、相關病史(乳癌、卵巢癌或子宮內膜癌等)、抽菸、飲酒、不健康飲食、缺乏運動及肥胖等。其中菸、酒、飲食、身體活動等因素,可以透過健康的生活型態加以預防。


美國癌症研究所(American Institute for Cancer Research, AICR)指出38%的乳癌是可以被預防的,因此,女性朋友最好的乳癌防治計畫第一步就是從年輕時就要養成健康的生活型態,從健康飲食及規律運動做起,並適時釋放身心壓力。


乳癌非不治之症 早期發現能有效治療


乳房X光攝影可用來偵測乳房的鈣化點或微小腫瘤,發現無症狀的零期乳癌,是目前最有效的乳癌篩檢工具;根據我國實證研究,大規模篩檢能降低41%的乳癌死亡風險,並減少30%的晚期乳癌發生率。國民健康署提供乳房X光攝影檢查服務,每年透過篩檢發現的乳癌個案中有超過6成為早期乳癌,相較於未透過篩檢所發現的早期乳癌有約1.8倍之差。另外,根據104到108年新診斷乳癌的5年期別存活率,早期乳癌的5年存活率逾94%,但是晚期乳癌的5年存活率僅約35%。國健署長吳昭軍提醒:乳癌防治計畫第2步,就是定期參加乳房X光攝影檢查,保障自己的健康。


國健署提醒,作檢查的方式輕鬆且簡便;如果檢查結果為陽性,無須慌張,只要前往經認可的全國165家乳癌確認診斷、治療相關醫療院所接受確診、治療等相關醫學處置即可,以避免延誤就醫,錯失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乳癌的先機。


更多NOW健康報導
▸「骨刺」是什麼?照X光能揪出病灶? 骨科醫師告訴你
▸長期犯「頭風」中醫揪出與1習慣有關 不根治恐生白髮

相關推薦

到底燒聲是因為聲帶結節、聲帶囊腫,還是其他原因呢?其實,聲帶在解剖的構造上是兩片的構則,而這兩片的構造其實是很柔軟而優雅的結締組織,當你講話越久,或是越大聲,震動的頻率就會越高,這就會使柔軟的組織出現水腫的情形。而聲帶會產生沙啞的一個原因是過度使用造成聲帶水腫。另外有一些則是聲帶長繭或是長息肉。 ...

閱讀詳情 »

什麼?不只皮膚會鬆弛下垂,腸道也會老化下垂?近來,網路興起一新說法提到:「女性朋友因肌力普遍較弱,所以一旦年紀增長,肌肉鬆弛便容易出現『腸下垂』症狀,導致便祕、腹痛纏身。」引起網友熱議。到底什麼是「腸下垂」、腸子真的會下垂嗎?又該如何預防?就讓我們聽專家怎麼說! 腸道下垂真有其事?2發生部位、成因大...

閱讀詳情 »

新北市1名65歲劉姓男子,有三高病史,早晨起床突然感到視力模糊,左眼白茫茫濛霧一片,經醫師檢查後,發現病人左眼視神經盤腫脹合併出血,診斷為「非動脈性前部缺血性視神經病變」(NAION),俗稱「視神經中風」,所幸及時治療,始挽回視力。 主任黃子倫(右)與劉姓患者(左)分享視神經中風治療經驗。(圖片提供...

閱讀詳情 »

為了延長食物保存期限,醃漬、發酵一向是人類常見的料理方式!而近來坊間更流傳:「醃漬食物富含酵母菌、乳酸菌,多吃能幫助維持腸道菌種平衡,有利預防腸癌發生。」引起不少網友熱議。 不過,也有一派理論認為:「食物在醃製過程中,容易有亞硝酸鹽產生,長期食用恐因此增加致癌風險。」到底誰的說法才正確呢?就讓我們來...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