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檳榔致癌還放進嘴? 調查:逾4成台灣人只因「好奇」害的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檳榔會致癌,但為什麼還要嘗試第一口呢?國健署今(23)日公布調查結果顯示,國內曾嚼檳榔者第一次嚼檳榔的主要原因排行榜上,第一名竟然只是為了「好奇」,其次則是為了「交朋友」。國健署強調,檳榔在台灣是常見的交際物品之一,卻也是最可怕的健康殺手。

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ARC)研究早證實,「檳榔子」是第一類致癌物,即使不加添加物,也會致癌,而市面上販售的檳榔,如菁仔、包葉、雙子星等,通常是以檳榔子包夾荖花、荖葉、石灰及其他添加物製成。

國健署代理署長賈淑麗提醒,許多人認為檳榔只要不加紅、白灰或其他配料就不會致癌,然而不是天然的就一定無害,檳榔子本身含有檳榔鹼、檳榔素等致癌成分,可直接造成牙周組織的破壞並抑制癒合反應。

國健署2017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資料也發現顯示,國內曾嚼檳榔者第一次嚼檳榔的主要原因前5名依序為:好奇(43%)、交朋友(26.9%),工作需要(13.2%)、提神(9.2%)以及保暖(6.4%)。

賈淑麗警告,檳榔致癌性強,已有嚼檳榔的民眾應遵循拒檳3招「麥哺、麥揪、麥請」,及早戒檳,不僅可遠離癌症,對自身健康也有益處。且嚼檳榔還恐導致牙齦出血、口臭、口腔黏膜灼熱感及口腔潰瘍、無法張口、吞嚥困難等。

有嚼檳習慣的民眾,國健署建議善用替代品,如新鮮蔬菜條、蒟蒻條、無糖口嚼錠、硬喉糖等;累了想要增加精神,可以休息、喝水與運動取代吃檳榔,進而增強體力、消除疲勞;天冷時,多加衣物保暖、喝溫水,培養善用替代品的習慣,可使身體更健康,且逐步達成戒檳目的。

為讓民眾預防及早期發現口腔癌,國健署目前也免費提供30歲(含)以上嚼檳榔或吸菸民眾、18歲以上至未滿30歲嚼檳榔(含已戒)及原住民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食安警報!日本進口太刀魚含致癌禁藥 好市多「珍蜜蘋果」也用禁藥

婦鬧牙痛數年「牙快拔光了還在痛!」 這類尖銳撕裂痛其實不是牙痛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中研院最新研究發現,新冠病毒已演化成6大類,而且病毒變異程度越大、致死率越高。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召集人張上淳今(29)日透露,已與中研院院長廖俊智溝通討論過,的確看到病毒變異程度大、致死率高的現象,但台灣病毒變異也大,因為從世界...

閱讀詳情 »

▲(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台灣確診個案持續「凍0」!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9)日公布,國內今日無新增個案,累計確診維持429例,這不只是連續4天零確診,更是連續17天來沒有本土病例。另外,國內確診個案已累計有311人解除隔離。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

閱讀詳情 »

耳癢聽聲耳鳴? 竟是外耳道染黴菌 耳鳴介紹:    根據美國統計資料指出耳鳴影響約15%的人口,且與焦慮、噪音等因素有關。它不被定義為疾病,它其實是大腦聽覺系統產生的一種症狀。許多疾(包括老化)都有可能造成這種症狀。凡是沒有「音源」而耳朵卻「聽」到了聲音,就是我們所稱的「耳鳴」。...

閱讀詳情 »

撰文‧今周刊編輯團隊 高端疫苗總經理陳燦堅,可能是這些日子以來,台灣最忙碌的人之一! 白天,他得花大量時間處理實驗室裡做COVID-19(武漢肺炎)疫苗動物實驗的種種問題。下班後,他還得跟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的專家們報告進度以及高端遭遇到的瓶頸。 高端與美國NI...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