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每天嗯嗯還是得痔瘡? 縮短排便時間可避免

每天嗯嗯還是得痔瘡? 縮短排便時間可避免

(健康醫療網/記者許碩穎報導)俗話說,十男九痔,也有人說,十女九痔,可見大家都為痔瘡所苦;台安醫院直腸外科糠榮誠醫師表示,痔瘡是指附在肛門上用來控制排便的一塊肌肉,是一種血管組織。然而,關於為何產生痔瘡的理論有許多學派,目前較被接受的是肛門受力太大所致。試想,我們久站之後,腳很容易會長靜脈曲張,同樣的,長時間蹲著或坐著用力排便,也很容易使原本就長在肛門附近的靜脈曲張膨大凸出,這就叫做痔瘡。

糠榮誠醫師解釋,當食物進入大腸,它一邊吸收水分一邊製造排泄物,大腸的肌肉利用收縮的動作把排泄物推向直腸,當糞便到達直腸時,由於大部分的水分已被吸收了,因此糞便變硬。當大腸吸收了太多的水分或者大腸的蠕動變慢時,糞便因通過大腸太慢而變得又乾又硬。所以肛門就要施加較多的壓力,就容易造成痔瘡了。

為何每天排便還是會得到痔瘡?糠榮誠醫師說,許多國高中生喜歡在排便的時候打電動,一關接著一關,導致排便時間拉長,肛門受的壓力過大時,就會得痔瘡!曾收治過每天都排便還是得到痔瘡,因為排便時喜歡滑手機,一滑就是半小時,長時間向肛門施加壓力,血管突出時就容易得痔瘡。

糠榮誠醫師叮嚀,除了長時間排便容易得痔瘡外,孕婦與肝硬化患者也都是痔瘡的高危險群。孕婦因子宮內有胎兒壓迫到媽咪的骨盆腔靜脈,骨盆腔部位的血管因為受到壓迫導致血液的回流受阻,導致血液要回流至心臟不易,就容易得痔瘡;而肝硬化患者因肛門靜脈升高,肛門的血液循環不容回流,所以也是痔瘡的高危險群。醫師建議,避免得到痔瘡的不二法門就是縮短排便時間(十分鐘以內),平時多吃蔬果增加膳食纖維。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19395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潘以慈報導)根據統計,台灣婦女尿失禁的盛行率約為25~30%,大約每3人就會有一位婦女深受困擾,主要族群是更年期或產後婦女居多。就有一位76歲的黃阿嬤,身體硬朗無中老年慢性疾病,但近3年來卻深受尿失禁困擾,不僅心情低落,更不敢出門,到醫院求診後,決定透過經閉孔尿道懸吊手術治療,尿失...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16歲的蕭同學,有家族氣喘病史,年幼時曾多次氣喘發作,時常出現「咻咻」的哮鳴音,3歲時開始配合中西醫合併治療,逐漸減少發作次數及嚴重度,現在幾乎沒有再發作,也能正常運動。醫師指出,氣喘的黃金治療期是學齡兒童到青少年的期間,運用中醫調理並配合西醫類固醇療法,可大幅降低氣喘...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最近天氣明顯變涼,流感病毒開始蠢蠢欲動。據統計,國內每年11月底開始進入流感高峰期,總是有許多人出現咳嗽、流鼻涕等症狀。醫師提醒,孕婦免疫系統較差,且肺部呼吸量淺,容易感染流感而併發肺炎,甚至造成流產,建議盡快到醫療院所接種流感疫苗,並於流感流行期間,減少前往人多的公共...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梁以辰報導)1名年約27歲的女子,肚子莫名漸漸脹大起來,她還以為自己胖了,於是就不理會,直到驚覺短期內肚子脹的越來越快,盡速就醫才發現,身體裡有20cm的巧克力囊腫。醫師表示,當人體免疫力及抵抗力差時,子宮內膜就容易受感染而形成巧克力囊腫;若不及時處理,易造成女性不孕。 臺北市立聯...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