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流感還是感冒? 五大迷思有正解

流感還是感冒? 五大迷思有正解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

冬季為感冒盛行之際,而12月過後逐漸進入流感的流行時期,群聚傳染力不容小覷,但仍有許多民眾分不清感冒與流感的差別,對於一般感冒也存有錯誤迷思,以下為常見的5大迷思:

迷思1:感冒和流感要如何分辨?

衛福部南投醫院感染科主任廖嘉宏表示,流感是指流感病毒所導致的急性病毒性感染,常會出現3大症狀:(1)發燒。(2)咳嗽、流鼻水、喉嚨痛等呼吸道症狀。(3)全身痠痛、無力、頭痛等全身性症狀。病程也較長會持續7至10天。

而一般的感冒症狀則不見得都會有,例如可能是輕微的咳嗽加上頭痛,沒有發燒,大概3到5天就會逐漸好轉。但切勿病程拖到一周後,才再想是否為流感,如有流感的可能就要提高警覺。

和感染者飛沫可達距離1公尺 近距離接觸就可能會造成感染

流感和感冒都是病毒感染,最常見就是飛沫傳染,像是咳嗽時呼吸道的分泌物會飛濺,近距離吸入就會導致感染,飛沫的噴濺距離可達1公尺,若和感染者近距離接觸就可能會造成感染,這是直接的傳染方式。

另外,間接的傳染方式是咳嗽的飛沫噴濺,可能會噴濺在手上或是環境,其他人接觸到後再碰觸自己的口鼻也會導致感染。要正確避免感染必須遵守呼吸道衛生和咳嗽禮節,如有呼吸道症狀,建議出入公共場所要戴口罩也要勤洗手,避免傳染給別人。有痰或是鼻涕分泌物,應使用衛生紙包好並確實丟棄於垃圾桶,再將雙手清潔乾淨。和感染者近距離接觸時,記得戴上口罩,接觸後也要洗手。

迷思2:請問感冒一定要看醫生嗎?

廖嘉宏主任表示,每個人的忍受度不一樣,但只要覺得不舒服,尤其可能是流感時,建議應該看醫生治療。過敏性鼻炎的患者,常會有鼻塞、流鼻水的症狀,若經常反覆發作,輕微的感冒狀況,自己也要密切注意。

迷思3:服用藥局購買的綜合感冒藥,感冒的痊癒速度較快?

綜合感冒藥對於流感或感冒而言都只是緩解症狀,這些藥大多歸類為指示藥,指示藥並非處方用藥,可以在醫師或藥師的指示解釋下就可自行購買服用,但仍要注意用量、適應症和副作用,須向醫師或藥師詳細詢問。廖嘉宏主任提醒,一般的感冒若只是症狀輕微,許多民眾會服用一些症狀緩解的藥,但如果有發燒或全身痠痛的全身性症狀,則可能是流感最好還是建議要就醫。

迷思4:感冒藥一定要吃到症狀完全消失才停止服藥嗎?

如果醫師開立流感抗病毒藥物(克流感或瑞樂沙),這類的藥就一定要服用完,另外,若醫師懷疑鼻竇炎或是其他細菌性的感染,開立抗生素藥物,建議也一定要遵循醫囑把療程吃完。

迷思5:若出現感冒常見的喉嚨痛症狀時,一定不能喝冰的嗎?

廖嘉宏主任表示,出現喉嚨痛症狀時不建議喝冰的,呼吸道感染時上呼吸道黏膜可能正在發炎,在這種狀況下冰冷的東西,可能會造成刺激症狀更厲害。但有一些特殊的病毒感染,像是腸病毒,患者的口腔會出現潰瘍, 吃一些冰涼的東西可以緩解症狀。(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36169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78歲的楊女士以往身體健康,沒有癌症家族史。然而近1年容易疲倦,時常頭暈目眩,突然站起時總眼冒金星。後來暈倒送急診,檢查發現缺鐵性貧血,進行大腸鏡與電腦斷層確診為大腸癌,經手術及化學治療後,持續追蹤,癌症沒有復發、血色素正常。腸胃道出血、月經 都可能造成缺鐵貧血症狀包括疲倦...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隨著政府推行長照2.0,加上國內人口老化速度增加,長照服務需求越來越大。中華民國職能治療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張自強認為,居家式或社區式長照服務需求量增加,到宅式居家職能治療將成為趨勢,可提升治療服務可近性,強化長期且密集的治療成效。職能治療所設置標準放寬 職能治療更便...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賴彥君報導)台北一名52歲男性患者,有心律不整的問題,經西醫診斷患有頻發性心室提早收縮,但治療後,卻還是沒有改善,近三個月心律不整的頻率逐漸加劇。直到經朋友推薦前往中醫科就診,藉由炙甘草湯、血府逐瘀湯加減中藥治療後,症狀才逐漸改善,心律不整的發作頻率也越來越少,約數個禮拜才發作一次...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程加敏報導)電影《我發瘋的那段日子》描述《紐約郵報》24歲年輕女記者,出現疑似精神疾患的症狀,原本將送入療養院,後經確診為「NMDA受體腦炎」終獲治療;彰化基督教醫院中風暨神經加護病房主任邱駿清醫師指出,國內也有零星案例出現,一名平時賣小吃維生的婦人,性格劇變,甚至出現暴力行為,讓...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