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清明連假防疫決戰點 醫曝「搭乘大眾運輸」自保關鍵

清明連假防疫決戰點 醫曝「搭乘大眾運輸」自保關鍵圖/TVBS提供

最近微博上流傳1則湖北社區「緊急通知」,為了徹底阻斷疫情傳播,居民除治病外,沒有證一律不許出門。社區居民和家人間也需保持距離,例如夫妻要分房睡、分餐吃飯等。台大公衛指出,根據飽和傳染模式推估,新冠肺炎家戶感染率約46.2%。高於SARS、MERS ,也高於流感,所以家中的隔離防護顯得更為重要。而清明連假來臨,大眾運輸也進入高峰期,台灣也進入防疫決戰時間點,TVBS《健康2.0》主持人鄭凱云,特別邀請敏盛醫院研究副院長江坤俊、振興醫院急診醫學部田知學、胸腔暨重症科醫師黃軒、資深醫藥記者洪素卿及健康宅設計師錢毅,分享避免家戶感染發生,該如何從平常生活著手,以及大眾運輸工具,要如何「搭」才安心!

清明連假防疫決戰點 醫曝「搭乘大眾運輸」自保關鍵圖/TVBS提供

SARS、MERS與新冠肺炎,屬同一個家族的冠狀病毒,雖然新冠病毒的殺傷力、致死率沒有前兩者高,但以家戶感染率來說,卻高於SARS與MERS。黃軒表示,有研究顯示,新冠病毒與人類的親和力,相較於SARS還有MERS,將近大於等於10倍,若與流感相比也高出許多。台大公衛表示,流感家戶感染率僅8%,新冠肺炎則高出近6倍。也就是說,家庭中有一人感染新冠肺炎,其他家人的感染率比流感還高出6倍。即便是輕症患者,其傳染力也是不容小覷!新加坡根據輕症患者病房的廁所做樣本檢測,研究報告發現共有16個地方有病毒存在,前六名包含椅子、空調抽風、床頭燈開關、洗臉盆、門把,而第一名就是地板!可見新冠肺炎輕症患者,傳播病毒的感染力也不容忽視!要預防家戶感染,有新冠肺炎感染疑慮的人,除了做好隔離、檢疫及健康自主管理,家中其他人也要勤洗手、戴口罩,若徹底若實這兩大動作,可將感染機率降到20%。

清明連假防疫決戰點 醫曝「搭乘大眾運輸」自保關鍵圖/TVBS提供

預防新冠肺炎感染,除了保持一公尺,大約兩人肩膀寬的社交距離。清明連假的運輸高峰,當人群聚集密閉空間,江坤俊提醒,一定要戴上口罩!因為平常咳出來的飛沫,6微米以上最遠只能傳播2公尺,3~4微米的飛沫量雖不多,也不能飛太遠,但若被空調的風一吹,傳播距離就可能到4、5公尺。所以搭乘大眾運輸工具,要避免坐在冷氣出風口。若出風口就在頭上,可以將出風口關起來或吹往其他方向,才不會將病菌吹向自己。

 除了擔心空氣傳播,許多人都會接觸的廁所門把、托盤桌,也要少碰,降低傳染風險。若坐靠走道座位要多加小心!江坤俊表示,有研究發現坐在靠窗座位上的人比較不會離開座位,會離開座位上廁所的乘客占約43%;而座位靠走道的乘客,卻高達80%會離開座位上廁所,大大增加與其他人互動或接觸的機會,也因此增加感染機率,建議買票時盡量避免靠走道的座位。要了解「新冠肺炎」的相關內容,請鎖定TVBS 56頻道每週六、日晚間7點《健康2.0》,節目中將有詳盡的示範和解說,也可上健康2.0官網:https://health.tvbs.com.tw/ 搜尋相關訊息。《健康2.0》Line官方帳號,也已與『疾管家』合作,除可以協助使用者查詢,附近藥局口罩庫存量,如身體有異狀,也可查詢附近有哪些診所,協助民眾做好自我防護。

清明連假防疫決戰點 醫曝「搭乘大眾運輸」自保關鍵圖/TVBS提供

相關推薦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鍾方 氣溫驟降,冷空氣報到,很多人不想動、懶得動,讓很多人的體脂肪飆升,有可能出現脂肪肝的紅字報告,其實不管天氣再怎麼冷,都要規律運動。政府正在推動7333目標,一週運動7天,每次至少30分鐘,心率達到130,一旦養成運動習慣,就有甩油減脂作用,體脂肪回到正常值外,還能鍛鍊體鍛鍊...

閱讀詳情 »

「秋冬防疫專案」已實施上路,民眾進入八大類場所都必須戴上口罩。不過,近來網路上流傳「超商門口沒戴口罩被開罰單~3000元」,讓指揮中心2日深夜緊急澄清這是「假訊息」。總統蔡英文今天也在臉書貼出一張「澄清的圖卡」,希望大家直接轉傳、支援澄清。她強調,警察絕對不會有「埋伏在便利商店外開罰單」的這種情況。...

閱讀詳情 »

日本政府推國旅補助試圖振興經濟,卻導致武肺疫情一路延燒,重災區東京,今天新增533例確診,連續兩天飆破5百大關。東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昨晚特別呼籲65歲以上及慢性病民眾,不要使用國旅補助趴趴走,但因為沒下強制令,民眾取消行程能不能退款,也成為問題。(民視新聞網 綜合報導) 【延伸閱讀】 快新聞/美國...

閱讀詳情 »

巢,讓人── 如蟻築穴、勞動創建; 作繭自居、離群閉鎖; 隨遇不安、浪遊漂泊。 每個人的巢都是自我存在的不同體現,有人充滿勞動力,隨時創建改造去鞏固生存空間;有人缺乏行動力,堅持離群封閉去嘲弄生存樣態;有人失去歸屬感,永遠漂泊浪跡去感受生存暫留。 後疫情時代,稻草人現代舞團演出創作群在今年深刻有感於...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