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用錯藥「越來越喘」恐致命!醫揭氣喘用藥「2大NG習慣」

用錯藥「越來越喘」恐致命!醫揭氣喘用藥「2大NG習慣」
42歲謝先生是一名保險業務經理,由於長期氣喘控制不佳,擔憂若遇緊急狀況會影響到工作,常到不同醫療院所就診並要求醫師開立「緩解用吸入劑」,也在生活空間各處備有急救用藥,卻因逐漸養成氣喘一發作就依賴該藥物的習慣,長期下來,不僅急性發作時更嚴重,更有幾次嚇壞客戶與同事。

依賴急性緩解用藥,急診風險增72%、死亡風險高逾9成
根據2021年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研究發現,氣喘患者一年使用超過3支以上緩解用吸入劑,急診住院風險會增加72%,死亡風險更是高出9成1。然而台灣200萬氣喘人口中,就有近16%、等同於32萬氣喘患者過度依賴緩解用吸入劑,專家推估其中有逾3成患者,每年更使用超過3支。

為什麼多數氣喘患者,會養成依賴緩解用吸入劑的錯誤用藥習慣?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胸腔內科教授王鶴健與亞東醫院胸腔內科教授鄭世隆,共同提出最常見「氣喘用藥2大迷思」。

常見氣喘用藥2大NG習慣
迷思1. 症狀只要緩解就好:
氣喘患者常認為,每當有急性氣管收縮症狀,只要用​​屬於急救藥物的緩解型吸入劑及時擴張氣管紓解症狀即可,卻忽略氣喘其實是肺部的慢性發炎疾病,只是治標不治本。鄭世隆指出,若無法從根本解決問題,容易導致發炎更易惡化,還容易將自己推入生命險境。

迷思2. 類固醇恐懼症:
王鶴健說,臨床上治療氣喘,「吸入型類固醇」扮演著用藥的主要角色,能夠穩定慢性發炎狀況,但多數民眾或患者往往未被教導正確用藥觀念,只想到類固醇用藥的副作用,因而不敢使用,轉為依賴緩解用吸入劑。

醫籲「吸入型類固醇」用藥,治氣喘最安全
其實,相對於全身性類固醇用藥,醫師使用「吸入型類固醇」治療氣喘的劑量精準且少量,是最快速有成效的方式,且在用藥上對於成人、懷孕婦女,安全性高達9成。王鶴健呼籲患者不用擔心副作用影響,反而要積極並實際了解氣喘疾病機制、與醫師配合,就達到疾病的最佳控制。

據衛福部2021年統計,僅不到5成患者有使用「吸入型類固醇」治療氣喘,用藥普及率及正確衛教觀念尚須持續推行。為避免氣喘患者不斷重複錯誤用藥習慣,社團法人台灣臨床藥學會榮譽理事長簡素玉強調,藥師如氣喘用藥的安全守門員,不僅能協助優化健保資源分配,也是串聯醫院、診所及社區藥局,攜手推廣氣喘用藥正確觀念的前線人員。

中華民國診所協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陳宏麟表示,目前全台已有1864間基層診所加入照護氣喘照護行列,也建議患者遵從醫囑規律使用「吸入型類固醇」,從根本對抗發炎,鞏固氣喘治療,維持日常保養才能真正達到氣喘控制。

【更多精彩內容,請上《優活健康網》官方網站《優活健康網》官方粉絲團。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推薦

自己的腳痛自己救》手術後就不能穿高跟鞋?足踝外科名醫帶你破解常見的「高跟鞋迷思」 「能否穿高跟鞋」不僅對許多女性很重要,也是足踝醫師評估開刀結果時,除了疼痛、外形軸向、功能及關節活動角度外,另一項重要的品質指標。高跟鞋除了增高,在視覺上也可讓小腿比例拉長、腳變小,促進翹臀及挺胸的功能,甚至是許多服務...

閱讀詳情 »

研究顯示,有2成的癌症患者因營養不良死亡,不少癌友在治療過程中,因為缺乏食慾、胃口差,以致營養失調,可能因此被迫中止治療,或降低用藥劑量,使治療效果大打折扣。 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說明,癌症致死率高低,不全然與疾病有關,許多癌友都有營養不良與體重減輕等問題,若未改善將影響併發症與治療成效,...

閱讀詳情 »

研究顯示,有2成的癌症患者因營養不良死亡,不少癌友在治療過程中,因為缺乏食慾、胃口差,以致營養失調,可能因此被迫中止治療,或降低用藥劑量,使治療效果大打折扣。 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說明,癌症致死率高低,不全然與疾病有關,許多癌友都有營養不良與體重減輕等問題,若未改善將影響併發症與治療成效,...

閱讀詳情 »

最近1項大型的研究指出,對於某些人來說,排解心靈創傷可能會帶來沉重的壓力,而確診壓力相關疾病的人,在未來容易面臨心臟病或心血管疾病的高風險,研究刊登在《英國醫學期刊》(BMJ)。 研究追蹤約13萬7千名瑞典成人的醫療紀錄,他們都被診斷出患有與壓力相關的心理症狀,多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急...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