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用錯藥「越來越喘」恐致命!醫揭氣喘用藥「2大NG習慣」

用錯藥「越來越喘」恐致命!醫揭氣喘用藥「2大NG習慣」
42歲謝先生是一名保險業務經理,由於長期氣喘控制不佳,擔憂若遇緊急狀況會影響到工作,常到不同醫療院所就診並要求醫師開立「緩解用吸入劑」,也在生活空間各處備有急救用藥,卻因逐漸養成氣喘一發作就依賴該藥物的習慣,長期下來,不僅急性發作時更嚴重,更有幾次嚇壞客戶與同事。

依賴急性緩解用藥,急診風險增72%、死亡風險高逾9成
根據2021年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研究發現,氣喘患者一年使用超過3支以上緩解用吸入劑,急診住院風險會增加72%,死亡風險更是高出9成1。然而台灣200萬氣喘人口中,就有近16%、等同於32萬氣喘患者過度依賴緩解用吸入劑,專家推估其中有逾3成患者,每年更使用超過3支。

為什麼多數氣喘患者,會養成依賴緩解用吸入劑的錯誤用藥習慣?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胸腔內科教授王鶴健與亞東醫院胸腔內科教授鄭世隆,共同提出最常見「氣喘用藥2大迷思」。

常見氣喘用藥2大NG習慣
迷思1. 症狀只要緩解就好:
氣喘患者常認為,每當有急性氣管收縮症狀,只要用​​屬於急救藥物的緩解型吸入劑及時擴張氣管紓解症狀即可,卻忽略氣喘其實是肺部的慢性發炎疾病,只是治標不治本。鄭世隆指出,若無法從根本解決問題,容易導致發炎更易惡化,還容易將自己推入生命險境。

迷思2. 類固醇恐懼症:
王鶴健說,臨床上治療氣喘,「吸入型類固醇」扮演著用藥的主要角色,能夠穩定慢性發炎狀況,但多數民眾或患者往往未被教導正確用藥觀念,只想到類固醇用藥的副作用,因而不敢使用,轉為依賴緩解用吸入劑。

醫籲「吸入型類固醇」用藥,治氣喘最安全
其實,相對於全身性類固醇用藥,醫師使用「吸入型類固醇」治療氣喘的劑量精準且少量,是最快速有成效的方式,且在用藥上對於成人、懷孕婦女,安全性高達9成。王鶴健呼籲患者不用擔心副作用影響,反而要積極並實際了解氣喘疾病機制、與醫師配合,就達到疾病的最佳控制。

據衛福部2021年統計,僅不到5成患者有使用「吸入型類固醇」治療氣喘,用藥普及率及正確衛教觀念尚須持續推行。為避免氣喘患者不斷重複錯誤用藥習慣,社團法人台灣臨床藥學會榮譽理事長簡素玉強調,藥師如氣喘用藥的安全守門員,不僅能協助優化健保資源分配,也是串聯醫院、診所及社區藥局,攜手推廣氣喘用藥正確觀念的前線人員。

中華民國診所協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陳宏麟表示,目前全台已有1864間基層診所加入照護氣喘照護行列,也建議患者遵從醫囑規律使用「吸入型類固醇」,從根本對抗發炎,鞏固氣喘治療,維持日常保養才能真正達到氣喘控制。

【更多精彩內容,請上《優活健康網》官方網站《優活健康網》官方粉絲團。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推薦

▲(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忙著防疫,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是累了?還是初老了?陳時中今(26)日下午主持完例行疫情記者會後,難得展現輕鬆的一面,主動向在場媒體表示要講個笑話,自曝他近來常常發生把口罩拉下來喘口氣時,事後卻怎麼找都找不到口罩掛在哪,...

閱讀詳情 »

▲(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國外檢出「台灣輸出」病例再添1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6)日公布,昨接獲菲律賓官方透過國際衛生條例國家對口單位(IHR)通知,菲國檢出1例自台灣入境的新冠肺炎陽性無症狀個案。為菲律賓籍30多歲女性,來台工作半年,國內已初步掌...

閱讀詳情 »

▲(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彰化萬人血清檢測期中報告臨時喊停,今(26)日最新發展,決定明日由台大公衛學院教授詹長權、陳秀熙及彰化縣衛生局長葉彥伯於台北舉行說明會,甚至還邀請了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與台大公衛學院院長鄭守夏一併出席,被外界解讀為「三方大和解」,...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