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疫情反覆,風濕免疫病人該打疫苗?

疫情反覆,風濕免疫病人該打疫苗?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新冠肺炎疫情再度延燒,4月份印度爆發第二波嚴重疫情,5月台灣也傳出本土病例,除了繼續嚴守防疫措施,加速疫苗施打普及率被視為全球恢復正常生活的唯一解方。疫苗可訓練人體對病毒產生免疫反應,但對於本身有自體免疫疾病的患者,不免擔心究竟適不適合打疫苗。

接種疫苗利大於弊

佛教正德醫院風濕免疫科主治醫師林剛民表示,疫情指揮中心宣布自5月10日開放65歲以上長者可免費接種新冠疫苗,他建議有慢性病的長輩們、包括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可先與主治醫師諮詢;至於部分民眾對疫苗的疑慮,林剛民表示,在疫情拉警報的歐美地區,也建議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施打疫苗,因為感染新冠病毒的風險遠遠大於疫苗,他也強調:「接種疫苗利大於弊!」建議工作、生活中與人群接觸頻繁的人應接種疫苗,而宅屬性者只要能嚴守防疫規範,想等有更多疫苗選擇時再打,倒也無妨。

嚴格防疫謹遵醫囑

疫苗之外,更重要的是「定期追蹤、遵醫囑用藥」。林剛民強調,風濕科病人的治療已有大幅進步,尤其是類風濕性關節炎,自生物製劑問世,只要早期診斷治療就能維持正常生活;而近3年來小分子藥物漸受重視,除了針劑,更多了口服標靶藥物新選擇,生活更便利。但林剛民會慎選能認真服藥的患者,問診時會旁敲側擊「有沒有剩藥?萬一延後回診藥夠不夠?」來判斷;並再三提醒:「這顆藥對你的病情很重要,而且一天藥費近千元,開了沒吃太浪費。」

有些病人擔心吃太多藥物而自動減藥,面對外來病毒更缺抵抗力;林剛民強調,醫師會定期追蹤、監測,患者若有疑慮或自覺症狀也要主動反應,適時調整用藥,所以不必太過擔心藥物副作用,反而要注意疾病沒控制好造成的傷害更大。

風濕病人骨鬆高危險群?

自體免疫疾病患者體內長期處於發炎狀態,容易引發各式共病,如大家較熟悉的心血管疾病,但骨鬆症卻常被忽略,林剛民表示,除了疾病本身,常需要併用類固醇是這群病患容易骨鬆的主因,再加上人口高齡化,骨鬆問題更應受重視,「但目前藥物治療僅針對已骨折的骨鬆患者,應落實及早防治骨鬆的觀念。」因此佛教正德醫院積極推動骨鬆防治,主動提供門診中BMI偏低、身高變矮、或有腰痠背痛等骨鬆高風險病人篩檢建議,推廣1個月來已找到十多例骨鬆患者。

新冠病毒是近距離接觸傳播,只要嚴格戴好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不必隨疫情反覆而心情起伏,徒增壓力。林剛民呼龥民眾,在關注疫情的同時,更要顧好健康。

【延伸閱讀】

類風濕性關節炎 無妥善治療恐造成殘疾!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0171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明琪報導)雷特氏症是一種罕見的複雜性神經失調症,是一種嚴重的身心障礙症,雷特氏症以1萬分之一的機率好發於小女孩,男孩則早夭。病童通常在1.5歲時身心快速退化,並會出現扭手、搓手、玩手及吃手等症狀。隨之而來會發生語言障礙、運動功能失調、社交能力變差、學習與記憶能力衰退以及情緒失調等...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明琪報導)年輕人早發性的冠心病引發心絞痛,甚至心肌梗塞而失去寶貴生命時有所聞,而這些人有可能是年幼時曾得過川崎病!小兒心臟科主任何季麟表示,尤其是不完全型川崎病,在鑑別診斷時因臨床症狀不明顯,更容易被家長所輕忽。 一位一歲三個月的男童,因發燒六天合併輕微腹瀉及紅疹,因懷疑川崎病而...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不少廣告都宣傳女性要補鐵,但國內研究發現,補鐵過頭恐增加罹癌風險。專家指出,其實國人多不缺鐵,日常飲食中的紅肉、內臟,都富含大量鐵質,不建議特別補鐵。 補鐵過多增罹癌風險 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2014年研究,分析1997至2008年間近30萬人的血液樣本,結果發現,5成...

閱讀詳情 »

日常緊張的工作,恨不得每天把時間硬掰開用。想著想著,工作還沒完成,於是只能灰溜溜地熬夜把工作完成。在老闆看來,你加班代表你努力,這是好的。可是,你的五臟六腑每天都在對你的熬夜行為進行咒罵,甚至以疾病來反擊。   (示意圖 左 右)   熬夜後補覺就沒事? 一晚上不睡覺,...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