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皮蛇纏身難入眠 中醫擊退神經痛雙管齊下

  居住於中壢市的1名七旬老翁自從3年多前從腰、腹部間長出一整片帶狀疱疹,經治療後皮膚表面的紅疹復原,但持續的抽痛並未停止,他北上至大型醫院尋求醫治,還自費服用含嗎啡的強效止痛藥來壓制疼痛,期間經歷服藥、針灸的治療仍效果不彰,直到前陣子透過罹患帶狀疱疹已獲好轉的親戚介紹,決定尋求中醫治療,藉由逼出體內神經節的病毒內外合併療法,在治療3次後已減緩8成疼痛,從原本每晚2小時會痛醒現在進展到能持續睡上6小時,睡眠品質也大幅改善。

  收治該名老翁的中醫師羅永欽說明,帶狀疱疹俗稱皮蛇或飛蛇,帶狀疱疹在任何部位都可能發生,7至8成病患會出現於胸部、腰部,其次為頸部、頭部、顏面神經等部位。老翁即是長在腰腹之間的典型病例,他主訴躺向左邊時左側疼痛、躺向右邊則右側疼痛,輾轉難耐,尤其服完止痛藥後,整日戰戰兢兢活在疼痛隨時發作的陰影中,病程很辛苦。此外,臨床上也遇有少部分病患長在眉心和頭部,連帶引發頭痛和偏頭痛症狀,也常讓病患感到椎心煎熬。

  帶狀疱疹的罹患成因,其實是由潛藏於體內的水痘帶狀疱疹病毒感染所致,小時候感染水痘痊癒後,病毒會躲藏在人體感覺神經節內,可能一躲就長達40年,當病患因勞累、失眠、感冒或年老等因素造成免疫力下降,躲藏在神經節內的病毒被活化,開始大量複製沿著神經和細胞走向皮膚表面,致使疼痛發作。

  根據衛福部統計每年約有12萬名帶狀疱疹病例,其中約1200人會嚴重發作,常見發作於4、50歲之後,這些人因而飽受神經疼痛之苦。羅永欽進一步解釋,通常罹患帶狀疱疹初期麻麻癢癢會有痛覺,當幾天後冒出1顆顆的皮疹後,就能獲得確診。多數帶狀疱疹病患經過治療,快則7至10天,慢則14至20天,皮膚上的紅疹或小水疱就會結痂轉好。僅有少數約10%至15%,因體內皮蛇的神經毒性被活化,水疱癒合後疼痛仍未消除,長達數月甚至數年。

  中醫治療帶狀疱疹採取內服外用雙管齊下的治療方式,運用每周1次獨特的穴道震動療法,針對尺澤、曲澤、委中3個穴位,在穴道和周圍皮膚進行震動治療,產生溫熱效果,將病患的體內皮蛇神經節的病毒逼出皮膚表面,再搭配每天內服清熱解毒的中藥促使體內暗藏的毒性排泄體外。治療期間皮膚表面大量冒出1粒1粒的黑色皮疹,疼痛會逐漸減輕,約1周後皮疹消退,神經抽痛感也會大幅改善。面對中西醫幾乎束手無策的帶狀疱疹,經羅醫師治療後預後良好。

  羅永欽提醒,帶狀疱疹治療期間應禁食燥熱、補性、醃漬類等食物,調味勿過油過鹹、辛辣、應以清淡為主,酒類能不碰就別碰,並多食青菜、水果,盡量保持心情愉快,生活作息規律,有助疼痛減輕盡速復原。

相關推薦

▲(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新冠肺炎負面影響,先前家長不敢帶小朋友到醫療院所打疫苗,加上廠商班機調貨銜接也出了問題,讓國內四合一疫苗供貨一瞬出現6萬劑的缺口,近來有部分地區的家長發現趕著要帶著今年準備入學的小一新生打針,卻沒疫苗可打的問題,疾管署今(22)日...

閱讀詳情 »

▲(資料照)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端午粽子,對許多牙口不好的高齡長者來說,往往是想吃又無從下口的美食,但其實只要透過一些小技巧,就不必再望「粽」興嘆了!國健署今(22)日就揭露自行製做美味健康且質地軟化的粽子小秘訣,只要把新鮮鳳梨打成汁,再用來醃泡新鮮肉類30分鐘,酵素即可軟化肉質,讓長...

閱讀詳情 »

▲(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高溫熱壞人!衛福部今(22)日公布最新監測數字顯示,進入6月以來,全台因熱傷害送醫已多達385人次;醫師提醒,利用環境溫度和相對溼度來計算出實際感受的體感溫度的「熱指數」已經飆升至42度,已落入「危險」的範圍,長時間暴露會熱中暑,尤...

閱讀詳情 »

拜新冠肺炎疫情所賜,過去數個月來大家都遵循少出門、少外食的防疫方針,不僅平日已少了很多應酬場合,在家也都清淡飲食,但健爸痛風的老毛病卻無預警「牙起來」,讓Mary既困惑又不知所措,到底問題出在哪裡呢? 戴念國醫師提醒,長時間居家隔離或在家工作者不僅沒有出門運動、日常活動量銳減,身體代謝機能不如平常,...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