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真假!大腸鏡檢查,會穿腸剖肚?!

撰文/春霓、圖片來源/shuttertsock

真假!大腸鏡檢查,會穿腸剖肚?!

臺灣人罹患大腸癌的機率為全球第一,根據數據資料顯示,每10萬人中,就有45.1人患病,平均每年新增近15,000位大腸癌患者。如此可怕的資訊,令人看了毛骨悚然,也紛紛關心起腸道的健康,定期接受糞便潛血與大腸鏡檢查。

但接受檢查前,卻常常聽人說,大腸鏡檢查很可怕,有可能會穿腸剖肚,失敗的話還要裝上人工肛門。關於此說法,可信度真的高嗎?

 

千分之三的機率

真假!大腸鏡檢查,會穿腸剖肚?!

臺安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糠榮誠表示,大腸鏡檢查的過程中,出現腸穿孔的機率雖然不是零,但機率極小,只有千分之三,且與檢查醫師的經驗度有關,有時是因為在切除腸道瘜肉時,切了太深所導致。

做大腸鏡檢查時,由於大部分患者都是麻醉的狀態,因此發生大腸穿孔時並不會馬上有疼痛感,但檢查後如有腹部脹痛、無法順利排氣、排便,甚至有發燒、畏寒,這時便建議回院確認,是否有腸穿孔狀況發生。

若醫師於檢查時發現有腸穿孔狀況,會立即知會外科醫師進行腹腔鏡手術做修補,清洗腹部後,住院3至5天觀察。糠榮誠醫師補充,若有穿孔但沒有明顯的腹痛或腹膜炎,可先住院、禁食並施打抗生素,3天後如果腹痛情況有改善,就能開始進食,並不需要開刀處理。

 

最容易穿孔之處:乙狀結腸

真假!大腸鏡檢查,會穿腸剖肚?!

糠榮誠醫師說明,腸道有4個彎曲的位置,做大腸鏡檢查時,直腸轉彎到乙狀結腸的部位,彎度較高,是最容易發生穿孔的地方。其他轉彎點,是左下乙狀結腸至降結腸之處、左上方降結腸轉到橫結腸的部位,以及右上方橫結腸至升結腸的地方。

根據台灣癌症防治網的數據顯示,大腸直腸癌腫瘤分布位置,降結腸以下佔70%至80%之高,其次為乙狀結腸以下佔60%至70%,直腸結腸交接處約佔了40%至50%,乙狀結腸約16%至20%。建議大腸鏡檢查時,可以全大腸鏡檢查為優先,假設在乙狀結腸鏡檢查,或糞便潛血反應檢查時,其中之一呈現陽性,健保將給付做全大腸鏡檢查。

此外,當腫瘤擴散到一定的程度時,內視鏡將無法順利通過腸道,這時可選擇以鋇劑攝影確認其他腸道健康狀況,但如果已完全阻塞無法順利排氣,且有腹脹痛的腹膜炎現象,即須立即開刀處理。

 

【延伸閱讀】

這樣吃,有效預防大腸癌

吃素、無病史,還會得大腸癌?

 

【更多精彩內容請上《退休好幸福》&《退休好幸福粉絲團》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推薦

高溫炎夏即將來臨,該如何預防食品中毒?高雄市立鳳山醫院營養治療科廖嘉音營養師提醒,除了留意食材鮮度與存放環境外,在食材料理上也須特別留意將生熟食分別處理,尤其居家烹調時最好準備至少兩套砧板、刀具,以免病菌交叉感染!  為了保障飲食安全,「生熟食分開處理」是許多食品安全準則的基本要求,即便是居家烹調也...

閱讀詳情 »

' 每日健康/採訪報導 林暐鈞 「上班的人如困獸,下班的重獲自由」,在這樣繁忙的現代生活,常缺乏運動、更飲食失調,『慢性病』不找自來。但保養身體很難嗎?其實不然,只要每天花一~三分鐘就能達到效果,好比將已鈍的劍,再次磨利而亮。氣學管理專家彥寬老師就提出『顫手功』的重要性,上下顫動雙手,就能打通氣血...

閱讀詳情 »

(圖片轉載自每日健康) 每日健康/名醫大聲公 採訪報導 常聽到很多有關於「濕氣」的說法,有許多人會說濕氣在身體累積成毒性。久了之後很容易造成水分排不出去,怎麼吃都會胖?這種說法有根據嗎?每日健康特地訪問到黃奎祐中醫師,來解答這些問題。 舌苔是觀察的依據 黃奎祐中醫師認為如果要判斷是否有濕氣聚集的現...

閱讀詳情 »

(圖片轉載自每日健康) 每日健康/名醫大聲公 採訪報導 許多人都聞肝癌、肝硬化色變,然而肝臟沒有痛覺,往往出問題時已經非常嚴重了。如何提早發現,早期診斷是個很困難的課題。每日健康今日特別訪問到國泰醫院的張睿欣醫師幫我們解說,面對肝臟問題,要注意什麼? 肝臟最大的問題還是肝炎 無論是肝癌還是肝硬化,...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