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腦中風竟因心房顫動引起! 新型口服抗凝血藥成救星

腦中風竟因心房顫動引起! 新型口服抗凝血藥成救星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亭蓉報導)

寒流來襲,加上季節交替冷熱交換頻繁,林口長庚心臟內科助理教授詹益欣表示,當溫度劇降或溫差過大時,血管跟著收縮易造成血壓升高,增加心臟病和中風急性發作機率。最近腦中風、心肌梗塞等患者增加三至四成,而每6位腦中風患者,就有1人是因心房顫動引起,提醒心房顫動患者應注意保暖,並按時服用抗凝血藥物降低中風風險。

心房顫動症狀不明、難早期發現 恐引發缺血性腦中風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內科部副部長兼教授郭啟泰醫師表示,心房顫動症狀不明顯,較難早期發現,患者往往因血栓流至腦部引發缺血性腦中風,才發現自己是心房顫動患者;更可怕的是,心房顫動中風患者比其他型態中風者,住院時間更長,失能狀況更嚴重,死亡率更高。

傳統抗凝血藥缺點多 新型口服抗凝血藥已大幅改善

郭啟泰醫師指出,預防心房顫動造成的缺血性中風,以往多使用傳統抗凝血藥物(warfarin),但卻有許多缺點,除藥物起始作用慢,患者還必須定期回診監測血液,加上服藥時有多種禁忌,易與含維他命K的食物及藥物產生交互作用、出血副作用高,致使多數心房顫動患者未能妥善服用藥物,降低藥物預防效果。
所幸新型口服抗凝血藥物問世,大幅改善傳統抗凝血藥物治療限制,藥物起始作用快、不須定期監測、劑量固定、與藥物及食物交互作用情形低,使心房顫動患者生活便利性大幅提升,有助於患者提高服藥順從性。

詹益欣醫師說明,林口長庚研究團隊分析台灣健保資料庫長達18年的研究顯示,新型口服抗凝血藥物(dabigatran)與傳統抗凝血藥物(wafarin)相比,在減少出血以及腎損傷等效果,都明顯提升!使用dabigatran,顯著降低38%缺血性中風發生、住院性大出血發生率降低42%、顱內出血發生率減少56%、死亡率降低55%,且無論有無慢性腎臟病病史,使用dabigatran,皆能降低急性腎損傷機率約四成。

腦中風竟因心房顫動引起! 新型口服抗凝血藥成救星

反轉劑將取得適應症! 不必再憂心緊急手術大出血

詹益欣醫師補充說明,以往使用抗凝血藥物總擔心,遇到緊急手術或嚴重出血無法即時回覆凝血功能,將出現大出血危及病人生命。所幸現今已有具專一性的反轉劑問世。以往使用在傳統抗凝血藥物用來回復凝血功能的凝血酶複合濃縮物,30分鐘內回復正常凝血值比例僅55%至62%,回復速度比例不高;新型抗凝血藥物(dabigatran)的專一性反轉劑(idarucizumab)可使88-98%的患者在數分鐘內反轉抗凝血藥物凝血功能,且與使用凝血酶複合濃縮物相比高出350倍結合程度,更能有效反轉抗凝血作用,台灣預計2017年3月取得適應症,為心房顫動患者帶來福音。

郭啟泰醫師呼籲,心房顫動為心血管重症高風險因子,好發於50歲以上族群,年紀越大盛行率越高,建議中老年人應定期接受檢查,預防腦中風發生,同時提醒心房顫動患者在寒流來襲或季節交替時,除按時服藥外更應注意保暖,降低發生中風的風險。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31599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確認懷孕的那一刻令人喜悅,但是真正能感受到小生命的存在,則始於感覺到胎動的瞬間!胎動,不只讓孕媽咪感動,更是觀察胎兒生命活力的重要指標。 胎動的奧妙 胎兒在Say Hi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李怡萱解釋,16周以前的胎兒因為還正在發育,體積不大、肌肉的力量也尚未成熟,所以孕媽咪一般不會感...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許多人遺傳了肥胖基因,天生比別人容易發胖,然而勤做某些運動其實可以「補拙」!台大公共衛生學院團隊針對1萬8千名台灣人的研究指出,即使遺傳的發胖風險高,有規律運動習慣的人的BMI等各項肥胖指標都較低,尤其慢跑的效果最明顯。肥胖原因多元 基因和生活習慣影響根據《每日科學》報...

閱讀詳情 »

這個月是好食課和許多公司的健檢月,拿到報告發現開始有紅字,血糖?血壓,甚至還有脂肪肝!怎麼辦?其實這很多都源自於肥胖問題!這次,好食課營養師要來和大家分享改善體脂和脂肪肝的三大原則! 青壯年普遍有過胖與脂肪肝問題 研究顯示,19-44歲的青壯年族群中,男生與女生體位過重的比例分別超過40與30%,肥...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田柏升報導】公嬤怕口音傳孫子 互動少反釀孫不說話一位近三歲的小朋友,在家都不開口說話,到醫院檢查評估後,確認聽力正常,但為什麼就是不說話?收治該案例的台大醫院語言治療組長張綺芬表示,小孩白天由阿公阿嬤照顧,他們因國語口音不標準,擔心會影響孩子未來說話發音,所以都讓小朋友玩平板電腦、...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