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超前部署顧心腎 糖尿病管理牢記控糖321心法

超前部署顧心腎 糖尿病管理牢記控糖321心法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糖尿病不只顧血糖,心腎也要顧!林口長庚紀念醫院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蔡松昇指出,隨糖尿病年輕化,且醫療進步延長壽命,糖友病齡延長,若疾病控制不佳,會增加心衰竭或慢性腎病變等心腎併發症風險,呼籲遵守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2020「控糖321」心法,控制三高(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以外,要注意監控血糖3數值,注意腎臟2指標,並且1定要預防心衰竭。更提醒高風險患者積極控糖應維持良好生活習慣及配合藥物治療。

糖友若輕忽糖尿病 小心併發症

蔡松昇醫師表示,糖尿病典型有「吃多」、「喝多」、「尿多」、「體重減輕」三多一少症狀,起初症狀輕微,許多年輕患者可能不以為意,但長期下來產生的糖尿病併發症則不能輕忽,否則恐使人生彩色變黑白。

糖尿病併發症 常見大小血管病變

糖尿病併發症常見三個「小血管」和三個「大血管」病變,蔡松昇醫師提到,三個小血管病變:一是視網膜病變,嚴重時導致失明;二是腎臟病變,出現蛋白尿,腎功能變差,嚴重需洗腎;三為神經病變,常見於糖尿病足,若傷口沒照護好,恐要截肢。

至於三個大血管病變:一是腦血管病變,如腦中風;二是心血管病變,如心肌梗塞;三為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也常加重糖尿病截肢風險;一般認為,糖尿病患者發生心腦血管疾病的機率是一般人的2-3倍。

糖尿病患者 近年心腎併發症增加

台灣糖尿病照護品質在學會及政府積極投入下已有顯著成效,根據2019糖尿病年鑑資料顯示,2000年至2014年間,心血管疾病及腦中風發生率漸趨平緩甚至下降。然而亦觀察到心衰竭人數增加185%、慢性腎臟疾病人數增加407%。蔡松昇醫師對此表示,腎心容易互相影響、互相傷害,且糖尿病患者,容易有高血脂、高血壓等三高共病,若加上年紀大,都是慢性腎臟疾病、心衰竭的共同危險因子。

醫師提醒注意症狀及早就醫,心衰竭徵兆,如疲倦、呼吸困難、心悸、水腫、夜尿、胸痛等。慢性腎臟病徵兆、則可能有蛋白尿(泡沫很多)、血尿、水腫,晚期開始疲倦、喘,也會引發高血壓、高血脂,故早期可多注意排尿的泡沫多寡。

超前部署顧心腎 牢記控糖321心法

為宣導控糖,預防併發症,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提出糖尿病控制新觀念「控糖321」:

▲血糖監控3指標:監測飯前和飯後血糖、HbA1c(糖化血色素)

▲腎臟功能2注意:監測微蛋白尿及檢測eGFR(腎絲球過濾率)

▲心衰預防1(一)定要:早期控制三高,預防心衰竭合併症

蔡松昇醫師說,最新指引除了強調HbA1c(糖化血色素)的長期血糖穩定外,更凸顯飯前飯後血糖重要性,因為即使HbA1c相同,飯前飯後血糖波動過大,患者的死亡率可能比較高。另外,指引也強調監控心腎的重要性,提早控制三高,預防併發症出現。

高風險患者 新型控糖藥「控血糖、降心腎風險」

為預防糖友併發症,應實踐「超前部署顧心腎」的控糖新觀念,蔡松昇醫師提到,新型降血糖藥物如口服的鈉-葡萄糖共同轉運器2抑制劑(SGLT2 inhibitor)及注射型針劑的類升糖素胜肽1(GLP-1RA),兩者對於心腎併發症風險的降低都有不錯的保護效果。其中SGLT2 inhibitor,幫助血糖、血壓、體重等危險因子都降低,對於腎病變風險減少也有實證,還有減少心衰竭發生。

不過,由於SGLT2i透過尿液排糖,可能增加泌尿道感染風險。使用時須攝取足量水分及切勿憋尿,且如廁時要注意私密處清潔。而GLP-1則可能會產生噁心、嘔吐、腹瀉等副作用。糖友就診時可與醫師討論疾病控制期待目標,用藥期間若有相關問題,仍須由醫師依據專業判斷調整,避免擅自停藥。

蔡松昇醫師仍強調,控糖部分藥物佔3成,7成還是靠生活調整,呼籲三餐定時定量,有氧運動建議一週5天,每次30分鐘,心跳每分鐘130下(能力許可),避免糖尿病併發症報到。

【延伸閱讀】

怕新冠不敢到院回診? 醫師教糖友如何抗疫不「傷心」

糖友控糖免慌張! 基層診所助你有疫無異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6381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全民警戒新冠疫情,戴口罩、勤洗手、社交距離成為全民運動,不僅成功守住新冠肺炎,衛福部疾管署監測,包含流感、腸病毒、麻疹、鏈球菌肺炎、日本腦炎、登革熱等傳染病,相較往年同期,台灣確定的病例數全部顯著下降,然而漢他病毒卻不同,相較前4年病例數最高。疾管署呼籲注意除個人衛生...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戒菸不難,神隊友相伴,成功機會大增,一對雙胞胎兄弟18歲起接觸菸品,30歲相約戒菸,在戒菸門診接受專業治療後,成功擺脫菸癮;選在6月3日禁菸節當天擔任醫院戒菸大使,要以自身的經歷,鼓勵癮君子開啟清新無菸人生。10大死因幾乎都與吸菸有關菸害為國人頭號健康殺手,10大死因幾乎都...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人工水晶體、人工膝關節,年紀一大,身體退化,可能必須更換「零件」,但各家醫院收取自付醫材差額費用不一。為此,健保署公告特殊功能人工水晶體等8類民眾自付差額特材核定費用,自今年8月1日起,院所須照表核算費用,不得超收差額上限。 舉例來說,人工水晶體的健保給付上限為2,7...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從2003年以來,醫界陸續新發現全身性的發炎纖維化的疾病:免疫球蛋白G4相關性疾病(IgG4-related disease),疾病引起的淋巴腫大,通常會與其他侵犯器官的症狀一起出現,但有時也會是疾病最初或唯一的表現。其型態學上有5種變化,但成大醫院病理部在一特殊案例中...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