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超前部署顧心腎 糖尿病管理牢記控糖321心法

超前部署顧心腎 糖尿病管理牢記控糖321心法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糖尿病不只顧血糖,心腎也要顧!林口長庚紀念醫院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蔡松昇指出,隨糖尿病年輕化,且醫療進步延長壽命,糖友病齡延長,若疾病控制不佳,會增加心衰竭或慢性腎病變等心腎併發症風險,呼籲遵守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2020「控糖321」心法,控制三高(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以外,要注意監控血糖3數值,注意腎臟2指標,並且1定要預防心衰竭。更提醒高風險患者積極控糖應維持良好生活習慣及配合藥物治療。

糖友若輕忽糖尿病 小心併發症

蔡松昇醫師表示,糖尿病典型有「吃多」、「喝多」、「尿多」、「體重減輕」三多一少症狀,起初症狀輕微,許多年輕患者可能不以為意,但長期下來產生的糖尿病併發症則不能輕忽,否則恐使人生彩色變黑白。

糖尿病併發症 常見大小血管病變

糖尿病併發症常見三個「小血管」和三個「大血管」病變,蔡松昇醫師提到,三個小血管病變:一是視網膜病變,嚴重時導致失明;二是腎臟病變,出現蛋白尿,腎功能變差,嚴重需洗腎;三為神經病變,常見於糖尿病足,若傷口沒照護好,恐要截肢。

至於三個大血管病變:一是腦血管病變,如腦中風;二是心血管病變,如心肌梗塞;三為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也常加重糖尿病截肢風險;一般認為,糖尿病患者發生心腦血管疾病的機率是一般人的2-3倍。

糖尿病患者 近年心腎併發症增加

台灣糖尿病照護品質在學會及政府積極投入下已有顯著成效,根據2019糖尿病年鑑資料顯示,2000年至2014年間,心血管疾病及腦中風發生率漸趨平緩甚至下降。然而亦觀察到心衰竭人數增加185%、慢性腎臟疾病人數增加407%。蔡松昇醫師對此表示,腎心容易互相影響、互相傷害,且糖尿病患者,容易有高血脂、高血壓等三高共病,若加上年紀大,都是慢性腎臟疾病、心衰竭的共同危險因子。

醫師提醒注意症狀及早就醫,心衰竭徵兆,如疲倦、呼吸困難、心悸、水腫、夜尿、胸痛等。慢性腎臟病徵兆、則可能有蛋白尿(泡沫很多)、血尿、水腫,晚期開始疲倦、喘,也會引發高血壓、高血脂,故早期可多注意排尿的泡沫多寡。

超前部署顧心腎 牢記控糖321心法

為宣導控糖,預防併發症,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提出糖尿病控制新觀念「控糖321」:

▲血糖監控3指標:監測飯前和飯後血糖、HbA1c(糖化血色素)

▲腎臟功能2注意:監測微蛋白尿及檢測eGFR(腎絲球過濾率)

▲心衰預防1(一)定要:早期控制三高,預防心衰竭合併症

蔡松昇醫師說,最新指引除了強調HbA1c(糖化血色素)的長期血糖穩定外,更凸顯飯前飯後血糖重要性,因為即使HbA1c相同,飯前飯後血糖波動過大,患者的死亡率可能比較高。另外,指引也強調監控心腎的重要性,提早控制三高,預防併發症出現。

高風險患者 新型控糖藥「控血糖、降心腎風險」

為預防糖友併發症,應實踐「超前部署顧心腎」的控糖新觀念,蔡松昇醫師提到,新型降血糖藥物如口服的鈉-葡萄糖共同轉運器2抑制劑(SGLT2 inhibitor)及注射型針劑的類升糖素胜肽1(GLP-1RA),兩者對於心腎併發症風險的降低都有不錯的保護效果。其中SGLT2 inhibitor,幫助血糖、血壓、體重等危險因子都降低,對於腎病變風險減少也有實證,還有減少心衰竭發生。

不過,由於SGLT2i透過尿液排糖,可能增加泌尿道感染風險。使用時須攝取足量水分及切勿憋尿,且如廁時要注意私密處清潔。而GLP-1則可能會產生噁心、嘔吐、腹瀉等副作用。糖友就診時可與醫師討論疾病控制期待目標,用藥期間若有相關問題,仍須由醫師依據專業判斷調整,避免擅自停藥。

蔡松昇醫師仍強調,控糖部分藥物佔3成,7成還是靠生活調整,呼籲三餐定時定量,有氧運動建議一週5天,每次30分鐘,心跳每分鐘130下(能力許可),避免糖尿病併發症報到。

【延伸閱讀】

怕新冠不敢到院回診? 醫師教糖友如何抗疫不「傷心」

糖友控糖免慌張! 基層診所助你有疫無異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6381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潘以慈報導)3歲以下孩童因理解和專注力較不足,加上畏懼檢查等因素,往往容易影響視力檢查;彰化基督教醫院眼科主治醫師陳彥廷指出,其實除了驗光與眼睛結構檢查,且需評估視力是否處於穩定等狀況,若是確診孩童出現斜弱視,應把握治療黃金期,才能避免病況嚴重。通常滿3歲以上孩童,經過父母或老師的...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1名男性因感覺心中在燒,且喉嚨似乎卡卡,且還常有打嗝困擾,就醫檢查才發現原來是胃食道逆流導致;開業診所院長郭育祥指出,包括肥胖、飲食習慣或多吃少動等,都會出現胃食道逆流的症狀,但其中當自律神經調節失衡時,恐怕也會成為致病原因,且也會持續出現火燒心的現象。郭育祥進一步說明...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潘以慈報導)50歲的陳姓婦女,腹部2年前開始腫大,雖然曾到醫院檢查,但因為害怕而拖延治療,直到近期開始反覆腹痛,才再度就醫。花蓮慈濟醫院婦產部龐渂醛醫師表示,陳女士的卵巢長了一顆為子宮5倍大的良性水瘤,體積將近為一顆木瓜大小。透過先進的單孔腹腔鏡手術,不僅手術傷口小、恢復時間也快,...

閱讀詳情 »

週一上班就在盼望週五下班、一次比一次高的業績目標、老闆的可惡嘴臉、同事機車的行徑。多少人因為工作心情不愉快,甚至可能影響心理狀態。幾項研究指出,缺少了某些應對之道,工作的負面影響就會壓垮你,但如果做到幾件其實不算太困難的事,事情就會更美好。這些事情包括?發揮家庭支持力量加拿大康考迪亞大學(Conco...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