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輕忽飯後血糖 65歲翁險失明與截肢

輕忽飯後血糖 65歲翁險失明與截肢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我身體就好好的,飯前血糖數值也都很正常呀!為甚麼還要這麼麻煩啦?」65歲的老伯在市場攤販維生,罹患糖尿病已15年,儘管平時很注意血糖狀況,按時服藥而且飯前血糖數值正常,糖化血色素卻總是降不下來。醫師屢次提醒應注意飯後血糖,也建議調整治療方式,但他以身體沒有異常為由,不願改變現況。直到一次檢查發現,他視網膜出現病變,腿部末梢動脈血管也有堵塞跡象,雖然現在已接受醫師建議使用針劑藥物治療,卻也大嘆若是能早點重視飯後血糖太高,就不會受這麼多苦了。

飯後血糖不可輕忽 以免併發症上身

「患者常誤以為只要飯前血糖值達標即是血糖控制良好,直到出現併發症後,才明白控制飯後血糖的重要性。」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新陳代謝科翁瑄甫主任表示,根據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調查顯示,台灣有接近6成的糖友未達到糖化血色素(HbA1c)<7%的治療目標。飯後血糖又是患者常常忽略自我檢測的重點,若放任血糖長期超標,不僅衝擊健康更影響生活品質。

翁瑄甫主任指出,飯前血糖與飯後血糖均能反映患者的血糖是否控制良好,因此,患者在自我檢測血糖時,若是單單只測飯前血糖,其數值並不足以顯示血糖控制的全貌。此外,研究指出,亞洲人飯後血糖上升的幅度高於西方人,特別是國人主食以澱粉、醣類為主,飯後血糖上升幅度更大,建議患者可以自行比對飯前血糖與飯後血糖的差異,一般而言,兩者差距不應超過60mg/dL,若是超過此範圍即表示飲食中的醣過量或是藥物需要調整。


輕忽飯後血糖 65歲翁險失明與截肢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新陳代謝科翁瑄甫主任

調整飲食血糖仍高 應儘速與醫師討論

翁瑄甫主任進一步說明,飯後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應先調整飲食習慣,選擇升糖指數較低的食物,若飲食調整仍無法達到血糖控制標準,目前有許多口服與針劑治療可以協助患者控制血糖。其中,複方控糖筆涵蓋了多種糖尿病治療機轉,可同時調控飯前與飯後血糖,減少患者施打頻率,提升用藥的方便性。

近年來,醫界致力於宣導飯後血糖的重要性,呼籲患者從飯前與飯後血糖的全面性審視自身控糖成效,隨著醫藥技術的進步,許多藥物皆可以協助血糖調控,時時對照兩者數值,即時與醫師溝通、調整治療方式,進一步杜絕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

【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3293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關嘉慶報導)1名中年的按摩師,有高血壓病史,卻未按時服藥,某天午睡起床時,發現右手、右腳出現無力,且伴隨麻木感等現象,原以為會自然恢復,沒想到症狀加劇,肢體無法舉起,甚至口齒不清,緊急就醫後,醫師診斷為梗塞性中風所致。治療梗塞性中風,若符合施打血栓溶解劑的條件,越快施打則療效較佳,但需...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李義輝報導)60多歲陳先生罹患糖尿病多年,由於血糖控制不當,近幾年來,兩側下肢糖尿病感染,並罹患壞死性筋膜炎,原本醫師建議,截肢才能保命。所幸在高雄長庚醫院糖尿病保肢團隊的救治下,雙腳透過顯微手術成功保肢,避免截肢之苦。高雄長庚糖尿病保肢團隊團隊主要負責人外科部郭耀仁部長表示,飲食西化...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關嘉慶報導)你知道掉髮有可能是罹病的前兆嗎?開業皮膚科診所醫師朱冠州指出,像是部分女性因攝取營養不足,導致大量落髮的現象,直到進一步檢查後,才發現原來是缺鐵性貧血所導致。另外包括紅斑性狼瘡等自體免疫疾病,也可能成為掉髮的原因;朱冠州說,通常女性掉髮等現象多以遺傳、體質等因素有關,但也有...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林怡亭報導)害怕影響健康,很多人不管煎、煮、炸等都使用橄欖油;不過,員榮醫院營養師黃淑君指出,橄欖油不耐高溫,民眾在烹煮時,應依照不同方式選擇不同油脂,才能吃得安心又健康。包括麻油、芥花油、橄欖油等,都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能有效降低壞膽固醇,且抗氧化等功效;黃淑君說,但這類提倡健康的...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