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青春過後留下痘疤 皮膚科醫師解析完全攻略

青春過後留下痘疤 皮膚科醫師解析完全攻略

青少年近90%都有青春痘(痤瘡)困擾,其中15-20%為中重度,後續產生的「凹、凸、紅、黑」各式痘疤更是惱人,使少男少女身心靈巨大的影響,接下來由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鄭人榕細細說明抗痘治疤的完全攻略。

能不留痘疤? 「預防絕對勝於治療」

老話一句,面對痘痘問題與痘疤威脅時,「預防勝於治療」,當痘痘產生時,最好的預防痘疤方式,就是先給皮膚科醫師完整評估,給予適當治療方式,才能避免紅腫痘痘長完後,還留下一個痘疤當「最不想要的紀念品」。

判斷痘疤型態 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根據臨床上的分法,痘疤本身大致可分為凹疤、凸疤、紅疤、黑疤四類,患者可同時出現四種不同型態或其中的一兩種痘疤,醫師治療會依據不同的表現給予最適切的處理。鄭人榕醫師表示,既然不同型態的痘疤可能同時出現,因此全方位多面向痘疤治療將是最好的處理方式,可說是雞尾酒式的痘疤處理方式。

1.凹痘疤(最常見)

皮膚科醫師公認最棘手的痘疤,因為痘痘嚴重發炎處理不當(徒手擠痘、無即時治療處理),傷及真皮的膠原蛋白太嚴重,而使得皮膚塌陷留下凹痕。凹疤又可依照外觀分為:滾動型(rolling)、車廂型(boxcar)、冰鑿型(icepick)。

可以雷射(汽化型及非汽化型分段式雷射-俗稱飛梭雷射、皮秒雷射)、電波、微針、局部化學換膚(CROSS technique)、皮下切割重建法(subcision)、W型切除或是配合注射填補(如玻尿酸、舒顏萃)等複合式療程來治療,此外凹疤治療是個破壞重建再修復的過程,不同的凹疤需搭配不同的處理方式,常需要多次處理的互相搭配,才能達到較好的效果。

車廂型或冰鑿型痘疤可利用局部化學換膚,破壞較深層的痘疤,進而刺激膠原蛋白再生撫平疤痕,一次約可改善20-25%左右,也是需要多次治療才能達到較好的效果。

2.凸痘疤

鄭人榕醫師解釋,凸疤源於皮膚的纖維母細胞過度活躍,導致膠原蛋白不正常增生,而形成向上凸起的「肥厚性疤痕」或「蟹足腫」。

可利用局部注射類固醇治療、冷凍治療、或與染料雷射搭配,並配和使用去疤藥膏,從破壞疤痕部位皮膚的微循環,有效改善凸疤產生。體質容易產生凸疤的人,建議愈早治療效果愈好。

3.紅痘疤

是因痘痘發炎過程引發的血管擴張、增生而產生,少部分人隨時間會改善一些,其餘則建議可積極治療。可利用脈衝光或染料雷射,少部分研究也可使用非汽化型分段式雷射,並搭配使用去疤藥膏。

4.黑痘疤

黑痘疤是因痘痘發炎過程引發的色素沉澱,如果發炎過程中又受到過多的紫外線刺激則色疤會更加明顯,鄭人榕醫師建議長痘痘的過程中要適當防曬,避免色素沉澱。急性期最好選擇以遮蔽防曬為主,暫時不擦防曬,以免產生更多的刺激使得發炎更嚴重,待痘痘緩解發炎減輕時再改以擦的防曬。

痘痘急性期的藥物如外用A酸、杜鵑花酸等藥膏,其實就有抑制黑色素生成的功能,當痘痘緩解時所留下的黑痘疤(色素沉澱)則可由外用維他命C導入、果酸換膚、美白藥膏(如對苯二酚藥膏),另外也可口服傳明酸,最後搭配雷射治療,這些都可以加速除色疤的方法。

預防保養,配合治療 和平與痘疤分手

避免痘疤預防勝於治療,當痘痘產生時需積極治療,降低發炎減少皮膚破壞與色素沉澱,同時做好防曬工作,千萬不要自己亂擠或塗抹不知名藥物、偏方。鄭人榕醫師表示,如果還是不幸留下痘疤,務必先給專業的皮膚科醫師評估,選擇適當的治療方式,由於每位患者的痘疤型態、深度、面積大小都不一樣,對於治療效果的期待,能接受的恢復期長短也各不相同,因此需要客製化,組合多種療法,全方位多面向的合併治療,才能達到較好的效果。

文章來源:http://web.csh.org.tw/web/222010/?p=3181


【延伸閱讀】

戴口罩長滿痘痘? 皮膚科醫傳授「治痘正確觀念」

解決痘疤,恢復人氣! UP雷射修復臉上坑疤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2633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NOW健康 陳木森/台北報導】季節邁入春天,早晚溫差極大且病毒盛行,讓不少民眾鼻水直流、咳嗽不停,掛上了病號。資深耳鼻喉專科醫師李宏信提醒,除了一般的感冒外,季節交替時更是眩暈症發作的高峰期,有眩暈病史的民眾一定得特別留意與保重,以避免經常發作。   根據患者主訴的輕重程度以及症狀,眩暈...

閱讀詳情 »

目前檢測新冠肺炎病毒,是以核酸檢驗方式進行,平均約4小時且需特殊儀器。如何縮短快篩時間並加速檢測的通量,各國均投入眾多心力,而中央研究院於8日成功合成能辨識新冠病毒(SARS-CoV-2)蛋白質的單株抗體群,將可作為檢測快篩裝置的關鍵試劑;未來若成功量產,篩檢新冠肺炎有機會像流感一樣,15至20分鐘...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現代人多忙碌,以致三餐多不定時,進而使得腸胃深受其害,且容易出現胃酸逆流的問題,胃酸逆流是腸胃問題反映出的一種病理現象,千萬不能忽視潛藏的腸胃問題。中醫師重申,胃需要胃酸,如果靠抑制胃酸只是一時緩解假象,中醫調理腸胃紊亂是從整體,從氣調理順暢,藥廠製藥要先求不傷身,成分...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一名罹患糖尿病近兩年的60歲女性,過去血糖一直控制良好,糖化血色素都控制在6.5%以下,飯後血糖也不會超過160 mg/dL;然而在今年農曆年節期間,面對美食不僅來者不拒,體重還明顯下降,甚至一度以為自己疾病控制良好而沾沾自喜。未料,年後回診檢查,飯後血糖竟高達500m...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