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頭昏沉、身體重沒食慾… 常見3道湯品解除夏天「溼」症狀

▲(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躲新冠肺炎,即使溼溼悶悶的夏季,不少人也很少出門透透氣,踏青或運動,結果開始覺得頭昏昏沉沉,身體也好像重重的,甚至連食慾消化都受到影響了,中醫師提醒,人體的消化系統容易被溼氣所影響,如果疫情期間運動量大減,當心身體跟心理一樣越來越沈重。

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總醫師李佳蓉表示,脾胃本來能夠吸收營養物質,一旦受到潮溼天氣影響,或是喝太多冰涼飲料、生冷蔬果,可能導致脾氣受損,消化功能受到影響,不能夠正常的排除多餘水分、代謝廢物,導致體內累積溼氣,產生各式各樣「溼」的症狀。

這些症狀,常見包括:腹脹、消化不良、大便黏、排便不暢、頭昏沉重、疲倦、精神不能集中、四肢沈重、關節重脹、體重增加等。

李佳蓉說,其實有些簡便的藥膳可以排除身體的溼氣,像是一般人常喝的湯品「四神湯」,除了營養好喝,同時也是顧脾胃的藥膳,是由淮山藥、茯苓、芡實、蓮子4種中藥材組成,皆屬於上品的食療藥品,不但口味好,副作用也少。

除了四神湯之外,中醫師建議,紅豆薏仁湯、綠豆薏仁湯也是常用來排除濕氣的湯品。因為紅豆、綠豆、薏仁皆有利水滲濕的作用,綠豆還可以清熱解毒,相當適合民眾在溼熱夏季食用。

李佳蓉提醒,民眾平時需注意避免過量的冰品飲料、水果、不易消化的糯米類製品等,以免影響腸胃功能。且減少出門、社交也不能完全待在電視前當「沙發馬鈴薯」,最好每半小時站起來活動身體,在家也能利用一些簡易的肌肉訓練動作如橋式、平板式、深蹲等強健肌肉骨骼,或練習太極拳、健身操等使氣血活絡,溼氣隨汗而出。

照片來源:翻攝自Pixabay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大解封下一步! 陳時中:「實名制」改「實聯制」只求聯絡得上人

台灣「8加零」新紀錄達成! 陳時中拿大芭樂盼一路「樂」下去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爽爆新聞網/記者張錫銘/台北報導 有鑑於網路與現代人的生活越來越密不可分,且近期發生的多起國內外時事新聞或網路事件,更凸顯資訊社會下民眾培養數位公民素養的重要。由台灣網路資訊中心(TWNIC)和台灣資訊社會研究學會於12月3日(星期五)舉辦「台灣網路科普影音」發布會,推出了系列影音傳遞網路科普知識,...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王佐銘、李盛雯/綜合報導 膝關節軟骨損傷是常見的退化性疾病,根據統計,國人膝關節退化的盛行率約15%,估計全台有350萬人飽受關節疼痛之苦。58歲以上長者,每五人中就有一人有關節退化問題。除了因為上了年紀導致器官退化,部分人也可能因為意外、外力、運動傷害等因素造成軟骨損傷。 當軟骨缺...

閱讀詳情 »

因應季節變換,許多民眾開始出現皮膚與過敏問題,東森財經新聞台《57健康同學會》主持人廖慶學、嚴立婷也都深受敏感性皮膚的困擾,於節目中向專家與醫師,討論皮膚過敏、發炎等問題和治療方法。廖慶學自去年起罹患全身性蕁麻疹,因此苦不堪言,嚴立婷更為了小孩自創保養品牌。 廖慶學透露,自從去年十月開始爆發蕁麻疹,...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有些健康傷害,惡果可能長達數十年之久才爆發!一名男子近年開始感到胸痛與呼吸喘,就醫赫然發現竟然罹患了罕見的惡性間皮細胞瘤,百思不得其解的他,最後才想起40多年前曾擔任鍋爐維修技工至少4年以上,進行維修與保養時,皆需打開鍋爐外的石綿包覆層,成為最可能發病的原因。 台北榮...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