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驚!16歲少女得「大腸癌」晚期!原因竟是平常的這個習慣...很多人都會這樣,一定要分享出去!

 

驚!16歲少女得「大腸癌」晚期!原因竟是平常的這個習慣...很多人都會這樣,一定要分享出去!
(示意圖-圖片翻攝自travel.cari sina

日前一名16歲少女因發燒3天、食欲不振、便秘且嚴重貧血而就醫,經過進一步檢查,才發現少女已經大腸癌末期無法再做積極治療,僅能做症狀治療舒緩其不適。近幾年來大腸癌有年齡層下降的趨勢,專家建議家長特別留意孩子症狀,才能有助及早發現、提早治療。
驚!16歲少女得「大腸癌」晚期!原因竟是平常的這個習慣...很多人都會這樣,一定要分享出去!

為何會大腸癌末期?

這名罹病少女無家族病史,體重較同齡者輕且飲食上並無特別偏重,攝取高油脂及刺激性的食物,平時常便秘,但由於少女本身有表達上困難,導致症狀更不易發現,一旦發現,為時已晚。

專家提醒人們要重視腸癌發病率呈年輕化趨勢。兒童如出現腹部不適、不明原因的腹痛、大便習慣改變、便中帶血和黏液時要想到結腸癌的可能,儘早到正規醫院就診,爭取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大腸癌多見於40歲以上的中年人,發生在兒童則十分少見。由於結腸癌起病較隱匿,早期癥狀不明顯,且無特異性,加之人們不易想到兒童能患結腸癌,往往易誤診為其他疾病。所以兒童結腸癌易延誤診斷,就診時常屬晚期,且常並發腸梗阻,預後較差。
 


目前大腸癌的成因仍然是未知之數,根據統計,和人們的飲食習慣有關,高動物性脂肪、高蛋白質和低纖維的飲食習慣有可能增加罹患腸癌的危險。

驚!16歲少女得「大腸癌」晚期!原因竟是平常的這個習慣...很多人都會這樣,一定要分享出去!

此外,肥胖、缺乏運動、吸煙、飲酒也可能增加風險。

醫生建議:定期篩檢是早期防治最好的辦法,若糞便潛血檢查呈現陽性反應,則可進一步做大腸直腸鏡檢查確認。

驚!16歲少女得「大腸癌」晚期!原因竟是平常的這個習慣...很多人都會這樣,一定要分享出去!

醫生表示,便秘除了有礙發育外,若排便習慣差,長大後還恐形成大腸癌,因此培養定時排便的習慣相當重要,若孩子真的沒辦法在學校上大號,家長得設法讓他們在出門前先上一次,晚上再找時間、也許是洗澡前再排一次,這樣每天至少解便兩次。
 

針對便秘兒童的飲食,專家建議,家長應幫助孩童建立均衡的飲食習慣,減少食用高動物性脂肪、高蛋白質食物,增加攝取膳食纖維;每日應盡量補充蔬果,也可以多喝水,幫助排便,而喝水量的計算,體重的第1個10公斤乘以100,第2個10公斤乘以50,20公斤以上每公斤乘以20,以1名25公斤的兒童為例,每天至少喝1600 c.c.的水才足夠。 

目前大腸癌的治療,以手術切除為最主要的方法,只要早期發現,早期手術切除乾淨,預後很好。所以說!我們真的的要好好照顧自己的身體呀!最後請分享給大家吧!
 
 
文章引用自toments

相關推薦

吞嚥障礙是老年人最常見的問題,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台灣65歲以上長者有21.8%於每周至少有3次進食嗆到的現象,有12.8%經過評估為吞嚥異常,即每10個高齡者就有1個有輕度以上之吞嚥障礙。 台灣咀嚼吞嚥障礙醫學學會副理事長王亭貴表示,年齡並不是導致吞嚥困難的主因,而是隨著年老而產生的中樞及周邊感覺...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一名30多歲病人就醫時被診斷心臟衰竭,因病情無法改善,情緒失落憂鬱,後來因為症狀加劇,轉至林口長庚急診就醫,經心臟衰竭照護團隊整合治療,改善病情後出院並規律回診,該患者回到工作崗位上,恢復了自信。建構「全人照護」團隊 住院率再降5%林口長庚心臟內科系主任褚柏顯表示,心衰...

閱讀詳情 »

大腦神經發炎是阿茲海默症(AD)、亨丁頓舞蹈症(HD)等神經退化疾病的重要致病原因,病情嚴重時,患者無法控制四肢,中央研究院研究團隊發現,如能抑制關鍵蛋白質Galectin-3,就能有效降低大腦發炎反應。 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陳儀莊、醣科學團隊,以及林口長庚、台北榮總等醫學團隊最新...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臺灣高齡社會來臨,對老人家來說,年輕人的青春活力與陪伴是一帖良藥!為此,輔仁大學與大安區健康服務中心、燃點公民平台一起舉辦「青銀共伴 世代對話--陪阿公阿嬤快樂拍片」活動,由輔仁大學廣告系三年級的70位學生,陪伴大安區的15位長者拍攝紀錄影片,帶大家看看老人家可愛的一面...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